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22116
大小:270.5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7-11-10
《苏科版七下《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ppt课件【精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研究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面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同时,《课标》将“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分析课标要求对于本节课内容课标要求: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过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在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学生分析1、七年级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
3、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在本章节之前,七年级学生已经通过《平面图形的认识(一)(二)》的学习,初步了解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思路,已逐步形成了推理意识及有条理的表达意识。因此在教学中,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在各个活动中自觉的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操作过程,并尝试解释其中的理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能力目标:能利用“边角边”判别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4、剖析教材重难点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因此我确立了探究“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其发现过程以及边边角的辨析作为教学的难点。所以,我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等多种方式来突破难点。教具准备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纸片、直尺。画有相关图片的作业纸。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将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得知识、自悟原理。教学流
5、程(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开明中学为了提高学校硬件环境,到力达公司定做了一批三角形架用于教室摆放电视机,要求是所有的三角形必须全等。后勤部门为了使产品顺利过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逐一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是不是都相等。部门职员小李提出了质疑:分别检查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固然可以,但为了提高效率,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只量一个数据可以吗?两个呢?……(二)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活动一)探索之路问题2当两个三角形只有2组边或角相等时,它们全等吗?问题3当两个三角形有3组边或角相等时,它们全等吗?问题1当两个三角形只
6、有一组边或角相等时,它们全等吗?(二)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活动二)探索之路各小组每人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只用直尺和剪刀),怎样才能使各小组内部剪下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呢?(二)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活动三)探索之路观察下面三个三角形,先猜一猜,在量一量,哪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ABC1.5345ºDEF1.5360º1.5345ºMNP(二)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活动四)探索之路按条件画三角形如图:(1)画∠MAN=50º;(2)在AM、AN上分别截取AB=1.4cm,AC=2.3CM;(3)连结BC,剪下
7、所的的△ABC,与同学所剪的三角形比较,它们全等吗?ABCMN50º(二)引导活动,揭示揭示规律探索之路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变式与引伸如图,AB=AD,∠BAC=∠DAC,请问:△ABC和△ADC是否全等?为什么?问题1:△ABC与△ADC全等了,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问题2:连接BD交AC于O,你能说明△BOC与△DOC全等吗?若全等,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O练习巩固ABDC≌练习巩固讨论: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改为“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生活中的数学春
8、节期间,几名学生在钵池山公园,测量一池塘两端A,B的距离,设计了如下方案:如图,先在平地上取了一个可直接到达A,B的点C,再连接AC,BC,并分别延长AC至D,BC至E,使DC=AC,EC=B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