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选篇)

古代文学论文(选篇)

ID:13050540

大小:107.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7-20

古代文学论文(选篇)_第1页
古代文学论文(选篇)_第2页
古代文学论文(选篇)_第3页
古代文学论文(选篇)_第4页
古代文学论文(选篇)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论文(选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文古代文学论文(选篇)1.明末的诗学空疏与文学反思2.浅谈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3.诗歌文体的强势地位及其衰落明末的诗学空疏与文学反思每一时代文学与诗学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对前代遗产的继承与超越之上,故而,对先前已有充分发展的文学创作潮流或主张进行系统的总结,尤其是对其弊端的认真反思,就成为每一接续者的必备功课,新的文学创作潮流往往由此孕育,新的文学主张也每每就此发端。论及明清之际的诗学发展时,学人充分注意到清初士人对于明代文学、诗学的弊端进行了系统反思,并通过此一过程开创了清代文学、诗学的新局面,蒋寅认为"通过

2、清算明代诗学的流弊,清人愈益明确了自己的理论目标。清初诗歌观念的重建,正是对症下药、在反拨明代诗学的基础上完成的"[1].清初诗学固然别开新天,但许多工作并非由清初人肇始,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横跨两个时代,虽说他们的不少观点入清后方形诸文字,但若追根溯源,不少思考早在明末就已萌发,渗透着他们身处明末文学、诗学环境中的独特体验。一、明人的文学反思意识一代文学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自会有人对其发展、演变史进行梳理和评判。自易代之际以来,对明代诗文进行总结的工作便代不乏人,其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奠定

3、了此后认识模式的当推钱谦益、黄宗羲、朱彝尊、四库馆臣等人,详考诸家的种种论述,不难发现某种共同的倾向。如钱牧斋云:中郎之论出,王、李之云雾一扫,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渝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机锋侧出,矫枉过正,于是狂警交扇,鄙俚公行,雅故灭裂,风华扫地。竟陵代起,以凄清幽独矫之,而海内之风气复大变。[2](P.567-568)而朱彝尊则如此描述他对明代诗歌发展史的理解:明三百年诗凡屡变,洪、永诸家称极盛,微嫌尚沿元习,迨"宣德十子"一变而为晚唐,成化诸公再变而为宋,弘、正间,三变而为盛唐,嘉靖

4、初,八才子四变而为初唐,皇甫兄弟五变而为中唐,至七才子已六变矣。久之公安七变而为杨、陆,所趋卑下,竟陵八变而枯槁幽冥,风雅扫地矣。[3](P.636)又《明史·文苑传》云:自宏道矫王、李诗之弊,倡以清真,惺复矫其弊,变为幽深孤峭。[4](P.7399)至《四库全书总目》,可谓集大成,《御定四朝诗》提要云:明诗总杂,门户多岐。约而论之,高启诸人为极盛。洪熙、宣德以后,体参台阁,风雅渐微。李东阳稍稍振之,而北地、信阳已崛起与争,诗体遂变。后再变而公安,三变而竟陵。[5](P.2658)《明诗综》提要则论之更详,云:明之

5、诗派,始终三变。洪武开国之初,人心浑朴,一洗元季之绮靡,作者各抒所长,无门户异同之见。永乐以迄弘治,沿三杨台阁之体,务以舂容和雅,歌咏太平,其弊也冗沓肤廓,万喙一音,形模徒具,兴象不存。是以正德、嘉靖、隆庆之间,李梦阳、何景明等崛起于前,李攀龙,王世贞等奋发于后,以复古之说递相唱和,导天下无读唐以后书。天下响应,文体一新。七子之名,遂竟夺长沙之坛坫。渐久而摹拟剽窃,百弊俱生,厌故趋新,别开蹊径。万历以后,公安倡纤诡之音,竟陵标幽冷之趣,么弦侧调,嘈囋争鸣。佻巧荡乎人心,哀思关乎国运,而明社亦于是乎屋矣。大抵二百七十

6、年中,主盟者递相盛衰,偏袒者相互左右。[5](P.2662)上述诸家对于具体流派、诗人、诗作的评价颇有差异,学者论之已详,但就其思考方式而言,却无不将明代诗文的发展史描述为"矫弊循环论"[6],即后一派的兴起往往是缘于矫正前一派的弊病。今人多半因袭了这一理解模式,或是着眼于其中的"对立",将明代文学、诗学的发展史描述为台阁、茶陵、七子、唐宋、公安、竟陵等派的斗争史,有些时候则根据其诗论倾向径直归纳为"复古---革新"演变史,进而批评明人党同伐异、互相攻击;又或者着眼于"矫弊",淡化各流派间的对立色彩,强调其观点内在

7、的"互补".这两种理解方式自然都难免有所不足,故而有学者倡议"突破钱、朱批评的理论,……更多地关注明清诗文的创作和复杂的文坛现象"[7].此论有极大的开示意义,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否定了"矫弊"说的价值。"矫弊"模式的建构并非是钱谦益等人的独创,王世贞也曾有过类似描述,云:国初诸公承元习一变也,其才雄,其学博,其失冗而易。东里再变之,稍有则矣,旨则浅,质则薄。献吉三变之复古矣,其流弊蹈而使人厌。勉之诸公四变而六朝,其情辞丽矣,其失靡而浮。晋江诸公又变之为欧、曾,近实矣,其失衍而卑。故国初之业,潜溪为冠,乌伤称辅;台阁之

8、体,东里辟源,长沙导流;先秦之则,北地反正,历下造玄;理学之逃,新建造基,晋江、毗陵藻梲;六朝之华,昌谷示委,勉之泛澜。[8](P.139)考诸典籍,此种论调遍及有明一代,凡对诗史予以总结时无不沿袭了这一思路,就此可见时人认识的倾向性。再者,持"对立"说者为的是批评明代"霸道"的学风,此论偏颇处甚多,自应反省,笔者将有专文详论,此处暂付阙如;"互补"说强调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