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试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CEPE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5月下总第137期试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韩建华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的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和人才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制约着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必须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要通过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建设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和营造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措施,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作者简介:韩建华(1962--),男,江西临川人,浙江传媒学院教务处副处
2、长,副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浙江杭州310018)近几年来,不少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实效,但总体来看,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许多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仍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一,制约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1.教育理念滞后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知识主导型的教育模式占据着主要地位,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学习已有的人类文明成果,注重对
3、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忽视了对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缺乏创新,突出"学科本位"的设置思想,学科知识孤立,缺乏足够的人文素质,交叉学科和社会知识的教育.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陈旧,自身缺乏创新意识,适应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及人才观并未形成普遍共识,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难于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u2.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致使教师把传授相关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养成用固定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丧失创造性思维能力.
4、以教材为中心致使整个教学过程过分强调书本知识,阻碍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难于形成创新型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课堂为中心致使只注重学生的共性要求,整齐划一,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5.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决定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导向,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目前许多高校考试大多采用单一的标准,考试的功能与目的错位,普遍存在重评价,轻导向的误区;考试内容不合理,知识性,记忆性的成分所占的比重过大,使得考试成为对死记硬背的一种鼓励;考试方式单一,缺乏过程性多
5、样化的考核.这种知识导向性的考试,侧重于考核学生掌握已有知识或继承知识的水平,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囤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难于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积极性.4.教育资源紧缺制约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相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而言,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教学和科研的工作任务繁重,教师要承受满负荷的教学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创新教育,难于保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学校教育资源短缺,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设备,仪器严重不足,制约着高校对
6、创新人才的培养.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1.确立创新的教育理念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要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确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思想,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学生的创新个性.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将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目标体系,转变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国际化学习,强调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发展能力打好基础,并以此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
7、.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的意识,塑造创新的人格,激发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构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加强通识教育,打好学科基础的前提下,突出专业教育与学科交叉,实行宽121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一方面要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主辅修制,"平台+模块"的培养方式等措施,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增加选修课的种类,
8、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兴趣和特长,在专业和课程学习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权,为学生学习与成长创造宽中国电力教育C日,E——孬i松,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环境.另一方面要优化课程体系,构建重基础,宽口径,模块化,自主性的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