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的信任危机的社会学分析

高校思政课的信任危机的社会学分析

ID:10758844

大小:6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8

上传者:U-991
高校思政课的信任危机的社会学分析_第1页
高校思政课的信任危机的社会学分析_第2页
高校思政课的信任危机的社会学分析_第3页
高校思政课的信任危机的社会学分析_第4页
高校思政课的信任危机的社会学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校思政课的信任危机的社会学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高校思政课的信任危机的社会学分析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的教学是否为广大学生所信任、所接受,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结构正处在转型期。就信任关系而言,在传统迈向现代的过程中出现了断裂,即处于传统信任逐渐消失,现代信任尚未建立的窘境。高校思政课的信任危机就是在传统迈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引发的。  一、对信任结构的分析  在社会学中,信任是被作为一种极端重要的社会现象来进行研究的。信任关系存在于社会系统的各个方面,良好的信任关系对社会系统的运行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着名社会学家爱森斯坦德提出了一个概念:信任结构(structureoftrust)。他认为,信任结构包括两种形态:特殊主义信任结构和普遍主义信任结构。  在特殊主义信任结构中,人际信任和权威信任是主要的形态,也可以叫作人格信任。而普遍主义信任结构则是一种系统信任,它具有普遍化和制度化的特征。  按照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传统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特殊主义信任结构必然被普遍主义信任结构取代。  在以亲疏关系为主轴的传统社会,人们的生活基本上是向内的,加上熟人社会、长老权威等因素,传统社会的信任结构主要是基于情感的人际信任和权威信任。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是向外的,随着全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和传统权威的消散,人们很难形成互利的社会关系和稳定的集体意识,因此只能形成基于普遍性和制度性规则的信任。   在高校,大学生基本上是在校园共同体内学习和生活,因此他们的生活是向内的,他们能够形成较长时期较为稳定的互惠关系和共同体意识。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与同学和教师建立起比较熟悉的社会关系,教师也在教学和管理中建立起了自身的权威。我们可以将大学校园比作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中的传统社会,它基本上符合爱森斯坦德的特殊主义信任结构(即人格信任)的特征。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它离不开千变万化的外部环境。随着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变得广泛,人际关系变得复杂。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环境的退化和教学内容的脱节就根源于现代社会,基本符合普遍主义信任结构(即系统信任)的特征。  二、高校思政课信任危机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一)高校思政课人格信任的基础动摇  在校园场域内,思政课教学信任关系的主体主要是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信任关系是在校园内的互动和交往中建立的,但目前二者产生信任的基础正在发生动摇。  1.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削弱  在高校,教师的权威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学生对他们的自愿的服从和支持。但在现实中,一些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正逐步削弱,主要表现在:  第一,一些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学、不懂、不信。有的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内涵一知半解、将信将疑;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高谈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课堂下却鼓吹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更有甚者,个别教师利用大学讲台诋毁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大肆宣扬西方腐朽的价值观。这些教师的某些言行可能短期内能博得部分学生的好奇或赞同,但长此以往,在具有一定辨别能力的大学生中的可信度则大打折扣。  第二,部分思政课教师忽视思政课的教学规律。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思政课也不例外。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不知道、不研究、不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盲目、随意地开展教学。教师不研究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不注意教学的反馈调节,自己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慷慨激昂,而讲台下学生则听者寥寥。遵循教育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较好地在教育主客体之间建构起良好的信任机制,就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只会走向其反面。   第三,少数教师缺乏敬业精神,道德水准不高。有些教师课堂上抨击腐败现象,宣传奉献精神,自己却一下课就走,不与学生交流谈心,不过问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不关心学生的困难和成长。这些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的作风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在大学生看来却是对学生的淡漠,只会让教师崇高的人格和道德形象崩塌,产生信任危机。  2.高校人际信任式微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适应校园和社会生活、满足自身需要的普遍行为。在高校,人际信任危机包括两个类型,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危机,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危机。  第一,师生关系不够融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的互动和交往中进行的。随着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行为过程中的权威的削弱,学生对教师的看法和希望也发生改变,对教师开始怀疑和不信任。同时,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来自教师不良行为的暗示也使学生的交往态度和行为发生改变,他们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教师非信任行为的影响,开始对教师采取非信任的态度和行为。  第二,同学关系不够亲密。在制度信任尚未建立,熟人信任逐渐式微的转型社会,任何非信任事件的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和来自他人的影响,大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往往采取自私、消极的态度,他们对同学半信半疑或者完全不信任。在人际交往中,人的行为模式是正相行为模式。  也就是说,人际交往中一方的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行为。这样,非信任行为的传递就促成了学生之间不信任的普遍化。  (二)高校思政课系统信任的基础不牢  在社会场域中,人们对系统化的社会规章制度的信任是建立现代信任的基础。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政课并未及时加固其信任系统。  1.高校思政课环境的失范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使高校思政课难以具有说服力。   第一,高校存在的不和谐现象直接引发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不信任。在高校的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少数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低下,有的还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在入党、入团的推荐方面,三好学生的评选及各类奖励评选工作中,不透明、半透明的工作状况依然存在;一些家庭困难、情况特殊的大学生没有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部分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等等。高校内的这种状况没能为思政课教学起支持作用,相反,这些失范行为却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不信任打开了大门。  第二,极其复杂的X络环境干扰了思政课的实际效果。由于互联X的普及,大学生接收信息变得快速和多样。X络内容既丰富多彩,又鱼龙混杂。  一些非法的X络媒体和不负责任的个人散布不道德的、反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思想和信息;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也利用X络水军和写手,发布和扩散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危害党和政府的言论。这些极端负面的信息都与大学生所期望的正能量行为形成强烈反差,直接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信任关系。  第三,党内和社会上的消极腐败现象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正如十八大报告严肃指出的: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高校不是象牙塔,大学生也并非生活在真空中,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与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的反差,导致他们产生了对课程的不信任感甚至抵触情绪。  2.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脱节  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矛盾导致思政课的信任危机。目前,思政课只是在努力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而对满足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考虑不够。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有自身各种需要,其中最直接的便是就业谋生的需要。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当大学生发现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和道理在现实中用不着、行不通的时候,他们就会对思政课的内容产生怀疑。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的脱节导致学生产生信任危机。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摆脱信任危机的出路   根据帕森斯的现代主义逻辑,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必然导致特殊主义信任结构向普遍主义信任结构的转化。  但这并不代表传统与现代的相互排斥,相反,在不同场域中存在着不同的信任结构。就全社会范围来看,特殊主义信任和普遍主义信任可以同时存在,并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所以,改善导致教师权威信任危机与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传统校园环境,改变导致教育环境信任危机与教学内容信任危机的现代社会的负面因素,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一)构建思政课教学的人格信任  第一,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思政课的效果。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着作,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原理,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理想,做到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发自内心地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其次,思政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道德是一定社会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一个人人格的核心。教师的理论水平再高,教学能力再强,如果道德水平低下,知行不一,就不能为学生做好表率,也就不能在学生间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各高校要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将教师的道德素质评价作为教师各项考核的重要指标,并逐渐制度化、常态化。  第二,切实满足学生对思政课的合理需求。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一切思想行动的最终原因。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能否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是受教育者信任的前提条件。  高校思政课要被广大高校学生信任和接受,必须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合理需求放在价值追求的主体地位上。思政课既要注重人文关怀,尊重、理解学生,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又要注意保障学生的实际利益,关心、帮助困难学生,满足学生合理的物质需要。思政课教学只有关注学生内心意愿,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才能打动学生心灵,取得学生信任。  第三,通过非课堂教育搭建师生人际信任关系。   虽然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的主要形式,但是非课堂教育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非课堂教育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它可以增加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从而提高人际信任水平。在课堂外,思政课教师要积极组织和参与班级、校级集体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中深化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友谊。此外,教师还应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课堂外主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在非课堂交往中搭建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  (二)构建思政课教学的系统信任  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要素。构建令人信任的制度环境是建立系统信任的奠基工程。  第一,落实高校内各项规章制度。高等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从来不缺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缺少的是落实。学校各级党政部门及教学机构,全体教师及工作人员,都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真正落实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让广大学生看到、听到,受到感染和启发,提高制度本身的信任度。此外,还要加大对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检查监督的力度,实行责任追究,使各项制度落实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最优质的制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广大学生的信任,提高思政课教学环境的可信度。  第二,优化社会媒体和X络环境。政府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对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的监管,遏制反人类、反社会言行的传播,同时,还要引导社会媒体传递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正能量。此外,还要加快X络立法,通过推行X络实名制、X络黑名单等措施,净化X络环境。只有一手抓社会媒体,一手抓X络环境,才能使思政课拥有较好的舆论环境。  第三,创新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是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是有效的教育。社会热点问题既是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也是大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窗口。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教师既要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解读社会热点问题,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同时,要努力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既要依靠自然科学领域的新媒体、新技术,又要挖掘整合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的教学资源及研究方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赢得学生的认同和信任。  第四,在社会实践中,整合各种教育因素,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思政课的性质决定了其固有的实践性,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生命力和说服力。2004年国家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明确提出: 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通过组织各具特色的校园社团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让广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区,走进社会,将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锻炼和磨砺自己。将思政课的空间延伸到校内外的各个地方,在积极、健康的社会实践中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这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又能够提升思政课教育环境自身的信任度,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环境的系统信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