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78527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7
《审美化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审美化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去发掘、提炼文本中蕴含的强烈的美感,使学生在与文本真诚的对接、碰撞和交融之中,感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回到审美本质,引导学生以审美的姿态走进文本世界,去体会作者浸染在字里行间的艺术意境和审美情感,从而达到使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内涵、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的目的。中国9/vie 一、引入情境,熏陶情感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在情景中产生情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从而进入审美过程,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随着现
2、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师有了更多的方式来设置场景,但现代信息技术仅是一个辅助工具,我们不能单纯地依靠它来辅助教学,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如教学挂图,设置音乐场景,甚或是教师自己的个人素养,比如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情深意切的歌唱,逼真入微的表演等。 该如何引入情境呢?具体说来,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解读画面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用浓墨重彩描绘了阴晴两幅“八百里洞庭”的优美、壮美的图景,同时又融入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情,可谓“情随景移,情景交融”。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两种不同情绪节奏的乐曲引导学生对文中两种画面的剖析,层层引导学生“入境
3、”,这样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洞庭湖的浩淼壮阔的美,还能触发情感的共鸣,感悟到作者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以天下为已任”的博大胸襟,从而感知美的真谛和实质。 (二)介绍背景 如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开头第一句即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与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作者登高远望,视野之开阔,诗人选择的观察点很高很高,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下阕纵论历史人物,有情有理,极有气魄。如果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入境”入情,不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当时中国革命蓬勃发展、“打出一片新天地”的�v史环境,就很难深入体会一代伟人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宏伟抱负和豪气冲天的革命激情。 (三)调动想象
4、 如讲授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春》时,笔者一边配乐朗读,一边让学生闭上眼睛跟随作者的描绘去想象春天烂漫的鲜花,嫩绿的小草,柔和的春风,绵绵的细雨……这些美好物象的展示使得课文中的文学形象化为了直接可感的艺术形象,很快把学生带进了大自然和谐的旋律和神奇美妙的意境之中,让学生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愉悦。 二、挖掘联系,思维迁移 初中语文新教材所选课文大多均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文学性、艺术性都很高,且内容包罗万象,除了文学本身,更涉及音乐、戏剧、绘画、建筑……当我们敞开心灵面对时,将会深感美不胜收!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和联系,进行艺术思维的迁移,培养学
5、生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苏州园林》一文,设计者和匠师们根据他们的艺术情趣和对美的艺术追求,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从而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园林。文中无论对园林的布局、建筑上的匠心独运的组配、景致的映衬层次,或是园林的色彩描写,无不体现着美,渲染着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园林总的特征,也是文章美的精髓。如果仅求弄通文章说明了什么,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文字上来看一幅画,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观察点,去捕捉美的所在,理解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胸中有丘壑”、“
6、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之美,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从而发挥文字的育美功能,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这样的文章还很多,不少课文还涉及了建筑美学、音乐美学、戏剧美学、社会美学等。 三、深入体味,审美理解 在品味语言中构建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是语文审美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阅读教学应回归语言审美,应引领学生从文字的表层走进文字的内里,品词嚼句,体会文本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在领略其语言美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得到灵智的省悟,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结构和获得审美鉴赏的能力。 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一联,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大”、“孤”、“直”、“长”、“圆”等词语反复推敲、咀嚼、品味。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边塞那空旷、高远、雄浑和静穆之美,体会到了作者浸染在字里行间的艺术意境和审美情感,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理解诗句内涵、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的目的。 当然,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并不是美育的最终目的。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前人积累的审美知识和经验加以迁移,按各自的审美理想不断地创造美。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恰当确定美育教育的重点,巧妙进行养育渗透,进一步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