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53619
大小:3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7
《浅议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摘要]盈余管理行为在中外公司中普遍存在。从盈余管理的手段看,可将盈余管理分为披露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披露管理是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的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安排真实交易进行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目的为终极目的和具体目的,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企业有关利益主体采取合法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举措,其体现了公司财务管理技术的成熟。[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披露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146-029公司管理层为实现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等目的,进行会计政策
2、的选择,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被称为盈余管理。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开始出现并日渐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但是有的学者却陷入了将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等同视之的误区,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前者是企业经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的一种长期行为,是合规的,从某种程度上是经理人水平的体现;后者则是经理人员蓄意进行的一种欺诈行为,结果往往是恶意歪曲企业财务状况,并且这种欺诈行为还触犯了法律,因而大多是短期行为。盈余管理只能在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一旦超越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范围,则被称之为利润操纵。目前,由于我国证券市场
3、尚属初步发展阶段,法规及会计制度规范不够健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本文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来阐述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一、盈余管理的目的对盈余管理目的的分析可以从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与其具体目的两个层次来了解。(一)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9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获取私人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等高级雇员。由于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德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了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
4、常采用业绩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然而,激励机制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它使经营者的管理活动迅速向股东的目标靠拢;另一方面,它又使经营者更积极地谋求任期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报酬最大化、更多晋升机会、更多的享受等。为此,经营者就有动因采用盈余管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样,业绩较差的企业经营者在任期将到时,为防止或推迟被解雇,也会利用盈余管理来粉饰自己的真实业绩。经营者报酬与会计利润挂钩的制度原本是用来消除股东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信任危机”,但实施的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但没有消除危机,反而更加深了危机,最终的结果是经营者通过盈余管理获取了巨大的私人利益,
5、而股东、底层雇员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受害者。(二)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9经营者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在实施盈余管理的过程中又会有一些具体目的。与其最终目的不同的是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是以促进企业发展为中介,以达到公司规模扩张之后经营者报酬增加、在职消费层次提高等终极目的的实现。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筹资目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筹资。《公司法》对企业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必须在近3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合规合法地”骗”得上市资格。同时,经过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
6、定价。二是避税目的。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目的是十分明显的。合理避税之所以能够成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管理者会通过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从而有资格按优惠性税率缴纳所得税。三是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的目的。债权人与企业签订债务契约是为了限制经营者用债权人的资产为企业获利但却有损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利益,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进行超额贷款、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接近于违反债务契约,管理者就有可能调
7、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盈余管理就成为企业减少违约风险的一个必要工具。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具体手段(一)资产重组9资产重组是企业为实现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统计数据显示,一些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往往在于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可以分为股份转让、资产置换、对外收购兼并、对外转让资产等。其手段主要有:1.资产置换。即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与其他公司的优质资产置换,同时确认资产的增值收益。2.对外收购兼并。即廉价收购非上市企业盈利较高的下属企业。3.对外转让资产。即上市公司以外的企业高价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