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610689
大小:32.1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1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_手段_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手段•对策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经营状况、发展潜力,决定资金投向的主要依据。此外,会计盈余被许多政策、法规和契约直接或间接地用作公司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使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部分上市公司运用各种手段对利润实现情况进行人为的调整和操纵,美化财务报告,粉饰上市公司的本来面目,致使虚假会计信息泛;III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误导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扰乱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常用手段,并提出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适度范围内的对策,尽可能减少盈
2、余管理的负面影响。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实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契约角度看,管理人员可能投机性地运用盈余管理,以牺牲契约其他参与方的利益为代价增加自己的利益。从财务报告角度看,上市公司管理层可能不接受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记录过高的费用或强调盈余的构成而不是净利润。美国学者Scott在从经济收益角度出发,指出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那些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或采取实际行动影响盈余以实现其具体盈余报告目标。Roychowdhury(2006)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采取
3、偏离正常业务活动的行为,以使利益相关者相信公司实现的财务报告目标是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宁亚平(2005)认为,在本质上盈余管理属欺诈性行为,其使财务报表反映的盈余水平是管理层所期望的,而非企业实际业绩,严重损害报表可靠性。在股份公司制度下,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和规避政治成本等使得盈余管理长期存在。宁亚平等(2005)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司从1995年至2003年普遍存在盈余管理以避免报告亏损或平滑利润。(二)盈余管理主要动机(1)资本市场动机。会计信息被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广泛用来对公司股票进行估价,管理者不完全认同证券市场有效性
4、,从财务报告角度来看,管理者可能利用盈余管理迎合分析师的盈余预测,以避免损害自身荣誉和未符合分析师盈余预测导致股票价格大幅度下降。吴联生等(2007)比较了同样具有避免亏损动机的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远高于非上市公司,由此得出结论认为股票市场提高了盈余管理的程度。(2)契约动机。首先,会计盈余被用来帮助监控公司与其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委托代理关系使代理人与委托人利益不一致,委托代理契约的刚性及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自利性的管理人员具有信息优势,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Healy(1985)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净
5、利润低于最低限,当期确实无法获得奖金或净利润高于最高限,管理层都会选择降低报告净利润的会计政策,以增加未来年度获得奖金的机会。只有净利润介于最低限和最高限之间,管理层才会选择增加报告净利润的会计政策和程序。同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稳定的奖金流比不稳定的奖金流可以带来更高的期望收益,风险规避的管理层更倾向于选择会计政策以平滑报告盈余。我国学者王克敏和王志超(2007)研究分析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行为的结果表明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正相关,此外,声望、政治前途、职务消费等隐性报酬也驱动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其次,债权人在有限责任公司制度中处于不利地位,典型的
6、长期贷款合同中包含了保护性条款,如限制现金股利、增加举债规模和降低营运资金和股东权益到一定水平,限制管理当局以牺牲债权人的利益为代价为公司股东谋取利益。大量研究对即将达到债务契约边界条件的公司是否盈余管理进行了检验。Sweeney(1994)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已经违约的企业,未违约的企业的确更多地利用了增加盈利的会计政策,而且面临违约风险的企业盈余管理的幅度更大。李丹和蔡玉华(2007)从债务契约性质与盈余管理幅度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短期融资性负债比例与公司盈余管理幅度正相关;长期融资性负债与盈余管理幅度次正相关;商业信用性质等其他负债比例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最
7、后,存在于公司与股东之间的隐含契约代表一种基于公司过去业务的期望行为。Bowen,DuCharmeandShores(1985)研究隐含契约动机的盈余管理,发现高报利润能提高管理人员的隐含契约声誉,增加股东对管理人员将会继续履行合同责任的信心。(3)监管动机。我国证监会制定的监管政策与上市公司的报告收益相联系,证券主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有两条硬性规定:其一,连续三年亏损将被摘牌;其二,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均在10%以上方有配股权。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其配股、均衡增长、完成计划目标以及避免摘牌等目的,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与市场监管部门博弈,有时人为对其利润进行“管理”
8、,Chen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