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290377
大小:5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呼唤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和由它引发的经济革命重新塑造全球经济的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是对世纪的三大特征。也有人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之为“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可以预言,在对世纪,人类在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种种恩惠的同时,会进行更
2、加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引发了一场“知识革命”。近30年人类知识总量翻了一番;未来的30年知识总量将翻三番。随着“知识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为2-5年,网络技术更新周期缩短为8个月。有的专业的大学生进校时学的知识到毕业时有些已经陈旧。知识结构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科细化、过分系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
3、、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对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将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另外,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化,正在改变着人类文化的传递方式,也正在改变着教育。教育突破现有的时空,实现资源共享。这必将引起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的重大变革。同时,新世纪人类面临各种困扰自身的问题,如,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战争、贫困,这些问题都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从教育上说,这些行为的产生与“维持性学习”
4、形成的“撞击式”思维方式不无关系。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要由“撞击式”思维方式转变为“预期性”思维方式,相应地要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为了从容面对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挑战,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大家的共识是: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
5、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才有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在新世纪之初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召集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号角。(二)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1.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是落实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2.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不适应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要求
6、不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结构单一,过于强调学科自身体系,学科间彼此封闭,径渭分明;(4)课程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的问题,落后于社会发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5)课程实施基本上仍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集中,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说明了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
7、紧迫性。3.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都把课程改革放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突出位置上。如,日本每10年更新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最近一次课程改革,精选教学内容,设置综合学习时间,给学生留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要有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应付未来的挑战,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我国台湾地区2000年颁布新的九年一贯基础教
8、育课程纲要,把人、自然、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用整合的观点规划课程,并提出十大能力目标,其中有三项是围绕“创新”提出来的,分别是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索与研究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个国家、地区课程改革的趋势可以概括为:(1)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必备的素质。(2)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生活与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新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3)课程实施,改变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