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93146
大小:27.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6-12
《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中特别指出:充分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和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主要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⑴服务于高中课程改革,当前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之一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课程资源开发必须与课程教材开发同步;⑵呼应新的课程形态,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能够呼应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研究性学习课程、任意选修课程、技术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新兴课程领域的研究和开发;
2、⑶基于资源的教学导向,开发课程资源,最后的意义和最大的价值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课程资源的教与学。所谓课程资源就是能进入课程实施过程并且能够发挥一定教育价值功能的各种资源的总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与课程教材建设一样,都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与实践都告诉人们,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教学行为,也即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课程资源有多重属性:多样性、地域特色性、校本特殊性、个体差异性、学科属性等。课程资源常见的分类方法有:⑴根据课程资源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可将课程资源划分
3、为核心课程资源和外围课程资源。⑵根据课程资源在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⑶根据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不同,我们把课程资源划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⑷根据课程资源本身的性质,我们通常把课程资源分为文本类资源、实物类资源、活动类资源和信息化资源。⑸教学资源按功能与性质划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基于高中新的课程的资源观主要有: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⑵整合与共享;⑶广泛参与、共同建设;⑷克服形式,重视内涵;⑸基于学科和活动课建设;⑹对外开放。同时,还要不断树立新的课程资源意识,即树立主体意识、鉴别意识、共享意识、重建意识、
4、“二次开发”意识。通过对中学化学教师和学生有关课程资源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广大师生不仅对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地位与作用存在模糊认识,课程资源的观念十分陈旧,而且在开发与利用的意识上也相当淡薄,行动上极为狭隘与保守,功利思想严重,一切从应试出发。因此,在化学课程资源的观念更新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行动研究方面,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化学课程既有学科课程的一面,又有实践课程的一面,其课程资源也有其多方面的特殊属性:广阔性、综合性、可探究性、亲和性、开放性。化学课程资源是学科课程资源的一种,就其存在形态来和内容来讲,通常情况下有下几种表现形式:⑴化学教学参考资料;⑵教学课件和课件素材;⑶优
5、秀教学设计或说课案;⑷学习辅导资料、习题集;⑸化学实验室及装备;⑹化学图书、期刊;⑺电子媒体;⑻社区、工厂、农村、科研院校;⑼教学经验及教学艺术。化学课程资源的功能与价值主要有:⑴保障课程的实施;⑵丰富模块课程内容;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⑸促进教与学的方式转变;⑹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形成。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的基本思路主要为:化学课程资源调查、化学课程资源开发规划、化学课程资源开发行动。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行动主要有两个方面:⑴基于教学功能考虑,需要开发的课程资源主要有:课件、教学方案或说课案、备课素材、教学试题、典型题例、同步辅导、教学反思、典型教学案例等;⑵基于教
6、学内容考虑,各个模块既有需要共同开发的课程资源,如教学方案、教学课件等,还需要有重点地开发各模块教学特别需要的课程资源。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策略有:⑴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⑵注重校本资源开发;⑶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⑷努力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⑸注重隐性资源或素材性资源的开发;⑹注重共享资源的再开发;⑺注重课程资源开发的时空选择;⑻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⑼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⑽关注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⑾注重生成性资源的开发;⑿注意吸收与转化课程资源。笔者在化学资源开发过程当中,充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运用一切可能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管理已有的课程资源,不断开发新的
7、课程资源。先后建立起了自己的教育资源网站,申请加入K12教育资源网,并担任人教版高一同步化学资源版主,在自己的电脑中建立起了自己的资源中心,还建立起各类资源网站的收藏夹,并对研究性学习课题资源进行了专门的开发。高中化学课程资源重在开发建设,落脚点在利用,在利用中需要注意:⑴充分利用校内资源;⑵重视利用校外资源;⑶广泛使用各种媒体资源;⑷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⑸恰当使用教材;⑹慎重选择教辅资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