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012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ID:10005178

大小:110.58 KB

页数:50页

时间:2018-05-20

2012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_第1页
2012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_第2页
2012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_第3页
2012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_第4页
2012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2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5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9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63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3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7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85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0小儿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494性早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01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11年版)。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肝脾常见肿大,精

3、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5)肝功能可正常。(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2.西医诊断: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

4、),结合胆红素<25μmol/L(1.5mg/dl)。足月儿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4周消退。在生理性黄疸期间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2)病理性黄疸特点:①黄疸出现过早:黄疸出现在24小时以内;②血胆红素程度过重: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升高>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5.6-34μmol/L(1.5-2mg/dl);⑤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出现

5、以上任何一条均为病理性黄疸。(二)证候诊断1.儿科中医诊疗方案湿热内蕴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2.脾虚湿困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倦怠,不欲吮乳,时时啼哭,腹胀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黄少。唇舌偏淡,苔白滑,指纹淡。3.气血瘀滞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滞,日益加重,腹部胀满,青筋暴露,肝脾肿大质硬,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灰白,唇色暗红,或衄血。舌见瘀点,指纹紫。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湿热内蕴证治法:清热祛湿,

6、利胆退黄。推荐方药:①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淡竹叶、陈皮、生大黄(后下)、生山栀、生甘草等。②经验方加减:生麦芽、茵陈、通草、金钱草、泽兰、丹参、黄柏等。散煮剂:消导散+三甲散+胃苓散+白蔻散。中成药:清肝利胆口服液、茵栀黄制剂等。2.脾虚湿困证治法:祛湿健脾,利胆化瘀。推荐方药:①茵陈理中汤加减:茵陈、党参、茯苓、薏苡仁、干姜、白术、生麦芽、车前草等。②经验方加减:马齿苋、败酱草、生薏米、土茯苓、生铁落、贯众、白花蛇舌草、虎杖等。散煮剂:消导散+参苓散+理中散+白蔻散。中成药:肝苏颗粒、四磨汤口服液加太子参免煎颗

7、粒等。3.气血瘀滞证治法:化瘀消积,疏肝退黄。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郁金、枳壳、甘草、桃仁、当归、川芎、赤芍、生地、红花、牛膝等。散煮剂:消导散+三甲散+活血散+白蔻散。(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茵栀黄注射液等。(三)外治法1儿科中医诊疗方案.熏洗疗法:适应于湿热内蕴证。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时给患儿擦洗全身。每次洗10~15分钟,每日1剂,5日为1疗程。2.药浴:根据辨证配方药浴,多用于湿热型黄疸。3.敷贴疗法:按不同证候,分别将药物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儿穴位

8、处,外以医用胶贴固定,每次贴敷20分钟,每日2次。常用穴位:巨阙、大横等。4.背部抚触: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与其内脏器官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通过指揉华佗夹脊穴,振奋人体阳气;气满则泻,促进肠道蠕动。5.腹部抚触:喂奶后1小时安静状态下进行,室温26℃~28℃下进行。腹部抚触时反射性地引起副交感神经的兴奋,使胃泌素和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增进食欲,并且通过吸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