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2 第四单元第15课知能优化训练

粤教版语文必修2 第四单元第15课知能优化训练

ID:9998620

大小:11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20

粤教版语文必修2 第四单元第15课知能优化训练_第1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2 第四单元第15课知能优化训练_第2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2 第四单元第15课知能优化训练_第3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2 第四单元第15课知能优化训练_第4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2 第四单元第15课知能优化训练_第5页
资源描述:

《粤教版语文必修2 第四单元第15课知能优化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赤壁赋苏 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

3、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泛:漂浮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倚:依,按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萦绕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曾经解析:选D。D项“曾”的意思是“竟”、“简直”。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4、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①泣孤舟之嫠妇②耳得之而为声C.①顺流而东也②抱明月而长终D.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②相与枕藉乎舟中解析:选C。A项,于:①介词,在;②介词,表被动。B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这些景象。C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D项,乎: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介词,相当于“于”。3.下列语句全都是“苏子对悲伤的客人进行劝慰”的一项是(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⑤耳边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⑥客喜而笑,洗盏更酌A.①③⑥B.②④⑤C.①

5、④⑥D.②③⑤解析:选B。①是劝客人饮酒,写主客之乐。③是客人的悲慨。⑥是苏子劝慰客人后的结果。排除这三句即可。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这段文字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

6、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D.在第四段中,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解析:选D。这篇赋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文中的“客人”和作者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故而D项“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错误。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逝者如斯,而未

7、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要注意语句的通畅。“和”,应和;“斯”,指代江水;“卒”,最终。答案:(1)有一个同游的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节拍吹箫相应和。(2)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二、语言运用6.从下面的语段中提取出三个主题词。据《成语探源辞典》统计,出自《诗经》的成语有177条,出自《论语

8、》的成语有173条,出自《孟子》的有136条,出自“春秋三传”的有255条,出自《庄子》的有161条,出自《史记》的有2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