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四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四卷 b面

ID:9982356

大小:3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19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四卷 b面_第1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四卷 b面_第2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四卷 b面_第3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四卷 b面_第4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四卷 b面_第5页
资源描述: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四卷 b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四卷B面上日下常法師(手抄稿第一冊p113)【其殊勝分三,①圓滿種中受生事理,②其身獲得功德事理,③得已於教所作事業。今初】分三部分,第一個呢就是他自己的出身,說「圓滿種中」,他的家世等等,第一個。第二個呢自己的獲得的功德,換句話說,第二個就是自利。這個自利又分兩部分:教、證等等;現證的,以及教理方面的。然後呢得到了這個,最後所作的事業純粹是利人方面的。它分三部分當中,後二者容易懂,說自利、利他。第一點哪,是「圓滿種中受生事理」,這個要說一下。我們平常有一句話,叫「英雄不論出身低」怎樣、怎樣,說這個真正的英雄,不講他的出身。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卻又牽涉到他的出身,這個說他的

2、家世的圓滿。這有什麼關係呢?大有關係,大有關係!因為平常我們說「英雄不論出身低」,那是就世間的衡量標準,世間的衡量標準只看眼前—果;換句話說這個人在世間,所產生(p114)的世間的功效。喔,這個人創造時勢是個大英雄!只看這一點,其他的不管。佛法講的是三世因果,而這個三世,從以前的無限,是無量無邊以前,一直到圓滿成就,這個時間是無量無邊。我們也了解,一個大乘佛法的修行,絕對不是短時候可以成功的。雖然《華嚴》上面說:「善財童子以十信滿心,一生取辦。」可是從凡夫到十信滿心,卻是經過很長的時候喔!那麼前面這個修行,因為有了修行的因,感得眼前的果;所以他前面的越圓滿,那麼這一生感得的果也一定越圓滿。而

3、這個圓滿從哪裡開始?從出身開始。這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佛法裡面很多祖師,有很多祖師,雖然是祖師,可是祖師的位次的高下,卻跟他宿生的業因有關係。說凡是越高的,他的出身一定越圓滿;下面的那就不一樣,看他偏重於哪一方面。不過有一個要例外,權位菩薩不算。所謂權位菩薩他本身已經成了佛了,他只是跑得來應你們這些根性,所以他並不顯示他自己的每……只是偏的,只權現那一部分。在這一點來說,這個所現的一定不是圓滿的教法,這也不是我們這裡談的。所以圓滿的教法他一定有這樣的一個圓滿,所以這個圓滿的話,從他自己的家屬出身開始,他的出身這樣,所以呢福德圓滿,表示他的。第二個呢,要他智慧圓滿,世俗的智慧圓滿,然後呢,世俗

4、的智慧、出世的智慧圓滿,出世的智慧包括出家了。出了家以後(p115)呢,理論上面說教、證,佛法主要的兩樣東西。教就講那個道理,告訴你為什麼要修行,修行些甚麼,如何修行;你懂得了照著去修行,現證,所以教、證二量。那麼這個是屬於自利方面,了解了還要利人方面。所以真正圓滿的教法必定從這三個方面,這是我們了解的。所以這一方面我解釋一下,至於這個文本身,那比較容易懂,我就不詳細解釋了,不詳細解釋了,所以這個文你們自己得好好地看一遍。還有,如果說大家對阿底峽尊者真正地歡喜的話,我介紹你們一本書─《阿底峽尊者傳》,這個佛教書局有。其實真正要看起來的話,還有一本書《宗喀巴大師傳》,現在佛教書局已經出了一本《

5、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那是用白話寫的宗喀巴大師的傳。因為真正造本論的這個造者是宗喀巴大師,你能夠把《阿底峽尊者傳》跟《宗喀巴大師傳》,兩個都看一看,那時你才曉得:啊,這個造者的殊勝真是不得了啊!所以他們兩位,一個印度,一個在西藏,都被當時,而且後來幾百年當中,都稱他為「第二仁能」,說:「啊,那是佛再來,實實在在的佛再來!」詳細的內容我不講了,不過有一點我可以在這地方說明一下,啟發我們對這兩位尊者的景仰。這個阿底峽尊者,自己出身他是個國王王子,而且是一個大國,東印度的大國,東印度相當於我們現在孟加拉,就是東巴基斯坦那個地方,那個時候印度當年非常大的一個大(p116)國。然後呢他是一個王子,他

6、是個老二,實際上他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老二表示的位次,它有一個特別的關係在,這裡不詳細講它。從小就是絕頂聰明,這個說明甚麼?說明宿生他的福德、智慧兩樣東西都這麼圓滿。不但是絕頂聰明,而且他從小就要出家。欸,這個人好不簡單哪!那麼然後呢出家,還沒出家之前,他已經就去廣泛地接觸世間、出世間。世間的學問在十幾歲以前已經統統學遍了,無所不通,就像我們釋迦世尊一樣,那世間沒有一樣東西不通的。這裡講一個典型的故事。【特如大卓龍巴云:十五歲時,僅聞一次正理滴論,與一黠慧戲論外道興辯,令彼墮伏美譽徧揚。】那時候他有一次,僅僅啊,這個本論上面也說,只有就十五歲,十五歲喔!然後有一次去聽了一趟《正理滴

7、論》,這是因明上的,因明哪,這個因明拿我們現在來說就是理則學,這東西很難學。我想我們接觸過佛教、佛法的很多這個同修們大家都了解,這個因明這是非常難學,教我們往往學了個幾年哪還迷哩糊嚕,裡邊的很多內涵弄不懂。結果這位尊者啊,跑得去聽了一堂,在我們想像,這個聽一堂能聽些甚麼,結果它的效果是什麼呢?不妨啊把這個故事講一下。印度當年有這個習慣,這個外道跟這個佛法經常要辯,然後它這個辯的時候有一套正確的方法,不是像我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