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渡黑墙头的故事

董家渡黑墙头的故事

ID:9967377

大小:96.00 KB

页数:54页

时间:2018-05-17

董家渡黑墙头的故事_第1页
董家渡黑墙头的故事_第2页
董家渡黑墙头的故事_第3页
董家渡黑墙头的故事_第4页
董家渡黑墙头的故事_第5页
资源描述:

《董家渡黑墙头的故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董家渡黑墙头的故事——朱志尧兄弟家族百年纪实许洪新从杨浦大桥到南浦大桥,黄浦江河道呈S形曲折,江岸南边凸出的端点,上海人称董家渡。董家渡之名最早见于清嘉庆《上海县志》,溯其渊源,还须上推二百八十年。那是1523年(明嘉靖二年),上海知县郑洛书在这儿设了一处义渡,名为北仓渡,为当时黄浦江八长渡之一。后来一位姓董的浦东人,置了条可坐二十余人的大船来回摆渡,这便有了董家渡之名。一条石板大道,将渡口与稍晚些修筑的上海县城小南门连了起来,渐渐地就成了沟通黄浦两岸的一大要津。就在这儿,自晚清到民国初年,崛起了几个在上海滩甚至在全国都很有影响的家族,有朱姓、沈姓、陆姓等

2、等,又都冠以“董家渡”三字,便使这个地名更加响亮。这些家族中,以出身沙船世家的实业家朱志尧(1863~1955年)、朱季琳(1874~1952年)兄弟家族最为著名。一支疲惫的船队541861年(咸丰十一年)3、4月间,正是太平军第一次攻打上海的次年,战争硝烟刚散,就在天主教的复活节后第三、四天,一支由大小8条船只组成的船队,靠上了董家渡码头,下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足有二三百人,一张张疲惫的脸上,都露出了舒心的笑容。除了少量的家什,从船上几乎没有卸下多少东西。这是一些什么人?他们从哪里来?又为什么来到这儿?这群人一共有朱、沈、陆、周、潘、姚、秦七个姓,就在

3、复活节那天,他们离开了居住了一百多年的故宅——淀山湖边的一个名叫诸巷的小镇(今属青浦商榻)。迁移的原因是太平军东征引起的上海周边战乱。特别是上年8月西撤太平军在诸巷一带的那场突围战,混战中乱军对诸巷的劫掠,使七大家族下了迁移的最后决心,便在董家渡教堂环周购下了宅地,年底起各家都派人先来营建新宅。迁移途中,他们蒙受了无数的惊吓和极大的损失,出发时共有27条船,19条被乱军和土匪劫走,随身携带的金银细软和稍有价值的东西也被洗劫一空,还有10多个人丧失了性命。好在大部分财物早已陆续转移到了新居,因此,除了精神上受到惊吓外,财富损失尚没有伤筋动骨。54若问为什么选

4、择董家渡为他们的定居地点,那完全是他们营生、信仰和董家渡的特点所决定的。自嘉庆年间起,当时上海的主要经济支柱沙船运输的驳运码头已从原先的十六铺,向南渐渐延伸到了董家渡。随着董家渡天主堂落成,一些天主教徒,特别是船民与渔民教徒便大多云集于此,使董家渡成为他们经济活动和宗教生活的中心,这七个家族都是业沙船运输的,又都是天主教徒,便很自然地将这儿作为迁移安居之所。董家渡天主堂,又名圣方济·沙勿略堂,是中国近代第一座规模巨大的天主教堂,足可容2000人做弥撤。说起这座教堂,还有一段来历,天主教在上海的传播始于明末,1640年(崇祯十三年),意大利传教士潘国光购下城

5、内原潘家的世春堂旧址,建造了上海第一座天主堂,名敬一堂。清康熙、雍正年间朝廷禁止天主教,1731年(雍正八年)敬一堂被没收。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签订的中法《黄埔条约》,承认了天主教会传教权。次年,法国传教士梅德尔便在英国领事的支持下,称法军即将来沪,恫吓上海道宫慕久,索讨敬一堂。因该堂已改建为关帝庙,宫慕久便将董家渡濒江的一块15亩大小的土地作为了补偿。该堂始建于1847年,1853年建成。一百五十多年中,因黄浦江岸线向江中推进,今天的教堂早已远离了江岸,但那时是临江而立的,在很远的江面上就可望见教堂顶上的十字架。这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由西班牙艺术

6、家、耶稣会辅理修士范廷佐设计,主立面下部4对爱奥尼式壁柱,中部一对钟塔和旋涡式女儿墙,还有顶端三角形式山花,都表现了浓重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巴洛克风格,加上门侧和壁上的楹联以及大方砖地坪,反映了早期天主堂建筑中西合璧的典型特征。堂内4根各一米54见方的大承重砖柱,宛如擎天巨手托住了简洁平滑、略呈弧形的堂顶,气势相当雄伟。当时是上海教区的主教座堂,也就是江南教区的传教中心,原在诸巷一带主持教务的传教士就是从这儿派出的。所以,早就是这些家族心目中的圣地。既是信仰圣地,又是业沙船的水陆码头,七大家族自然视这儿为理想的定居处了。朱朴斋发了自诸巷迁来董家渡的朱家共有三房

7、,都是第三代朱洪昇的后人,各自分宅居住。后来,就以老屋墙体的颜色和居住地,分称黑墙头、白墙头和梅家弄。黑墙头家长是第六代朱朴斋(1828~1890年),白墙头是他的堂兄弟朱厚斋,梅家弄是远房的再从兄弟朱万茂、朱万顺,三房都经营沙船,故又被合称为董家渡沙船朱家。董家渡沙船朱家原有《江苏青浦朱氏金家庄支宗谱》,可惜已佚失于“文化大革命”中。据幸存的一些摘录,董家渡朱氏出自“沛国朱氏”。其实,朱姓郡望,向无“沛国”,朱元璋定鼎大明天下之后,自忖出身低微贫寒,曾令史官查考家系所出,希冀能与紫阳朱氏大名人文圣朱熹挂点钩。然而,穷竭众史官之力,依旧茫然无获。一怒之下,

8、朱元璋便据《蔡中郎集·朱公叔鼎铭》中“宋微子有子名朱者,由沛迁南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