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转变

ID:9942144

大小:3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16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转变_第1页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转变_第2页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转变_第3页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转变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转变内容摘要: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展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2、,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词:关注评价转变促进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师将与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尝试新评价。通过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使学生在参与数学的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检测、修正和完善的重要作用,它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它是促进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传统的课程评价过分地强调学生的学业

3、成绩,把评价作为一种甄别和选拔手段,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这种评价不够客观、公正,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压力。分数和等级只是对学生数学学习成效的一种估量。目前,虽然“等级制”在形式上已经代替了“百分制”,但它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它与新课程的评价观仍然不相适应。在实施新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陷入了一种矛盾与困惑中,即明知传统的评价办法必然导致与新课改精神背道而驰,而又没有与新课程配套的,与目前学生实际相符的新方法,迫使我们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下面我就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转变谈几点自己的意见:一

4、、创设情境,激发评价动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具有感染力,宽松的和谐的氛围和师生情感的投入是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外部条件,是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好土壤。积极主动、奋发向上的情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互爱的真挚情感以及相互的交流和感染是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能在一个平等、宽松、愉快的情境中毫无心理压力地进行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制造悬念

5、,诱发争辩,让学生去发现,提出扫除障碍的建议,而教师却“坚持错误”,学生据理力争,教师终于由“固执”到“认输”,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4时,我采用了这样一个故事:星期天,猴妈妈买回来一个大西瓜,对她的两个孩子说;“一个大西瓜,我分给哥哥1/3个西瓜,分给弟弟2/6个西瓜……”猴妈妈还未说完,猴哥哥大叫起来:“妈妈不公平!”我趁机说:“我也觉得猴妈妈不公平。”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猴妈妈公平呢,它们两人一样多。”我又说:“怎么会公平呢?猴哥哥才分得一份,猴弟弟却分得两份。”“不是的,把西瓜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和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2份是一样的。

6、”……这一过程正是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调动和感染学生的过程,也是鼓励学生大胆地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间的情感交融,才能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等活动的动机。二、体验过程,发挥评价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是学习、评价的主体。任何知识都要靠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评价也只有在学生完全参与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评价的立足点必须由“教师单纯评价”向“学生自评、互评和师生共评”相结合的轨道转变。有的教师认为,多给学生提供评价的机会,会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其实,评价依赖于学生更深层次的参与,只有把评价的主动权完完全全地交给学生,才能

7、用评价促思维、促发展。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于学生独特的评价、见解要正面肯定;对于学生错误的想法也不能轻易否定,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评价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例如,判断“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一样大”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先让学生计算出结果,然后诱导评价:“它们的计算结果都是16,我认为是对的,你们同意我的判断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甲说:“不同意。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不一样”;乙说:”我也不同意。虽然计算结果相同,但两个16的单位不同”;小组互评:“周长和面积的

8、含义不同、计算方法不同、单位也不一样,这道题只是一种巧合,得数相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