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939808
大小:29.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5-16
《关于高校学科建设的理论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高校学科建设的理论探讨程永波摘要:在吸收、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对五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即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必须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学科建设必须与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相契合;学科建设要重点建设优势、特色学科,使之富有鲜明的个性;学科建设必须要注重其均衡性和整体优化;学科建设必须拓宽口径、促进交叉,着力构建大学科体系等。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龙头。当前通过学科建设提高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进而向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迈进,是摆在我国高校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文将在吸收、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对我国
2、高校的学科建设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为指导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做出一些理论上的贡献。一、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必须满足社会需要高校的学科建设,其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社会需求原则,即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质量、规模都必须以经济建设和社会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必须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必须“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但要指出的是,满足社会需要并不等于急功近利,并不意味着办学必须追求短期效益与短期目标,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曾有一段时间众多的高校都把目光瞄向人才市场急需的领域,不顾自己的条件和实力,纷纷设置金融、工商、
3、经贸等学科专业,以期通过培养出市场经济运行所急需的各种经济人才而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但事与愿违,①由于有些高校缺乏建设上述学科的条件,使这些学科的底子薄弱,基础不扎实,学科水平差,导致其人才培养质量低。②由于众多高校争相办某些“热门”学科,造成有些学科人才积压,供大于求,有些毕业生无法就业。③由于有些高校不顾条件争办某些学科,结果严重地分散了其人力、财力、物力,致使其原有的特色、优势学科遭到冲击而严重滑坡,影响了他们在地区、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地位。这与学科建设的社会需求原则是完全相悖的。因此我们应该明确,学科建设必须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并不意味着学科建设必须追求短期效益和短期目标。
4、恰恰相反,对于那些在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高科技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重点大学来说,确立学科建设的目标必须放弃对短期效益的追求,应树立高层次、高水平、综合性的目标价值取向。高层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就是要以本科生为基础,以硕士生、博士生为重点;高水平,就是在科学研究上要提高层次,要着力向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挺进,努力创造出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综合性,是指在学科布局上,要以学科的综合、交叉为指导思想,要根据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学校的学科基础构建学科体系,要确保基础学科宽厚、主干学科突出、新兴和交叉学科发展迅速。高校的学科建设既要满足、服从于社会现实需要,但又要超越其现实需
5、要。因为有些学科,如基础学科,在短期内难以挖掘和体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从社会、科技与文化发展的长远规划与长久利益看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校的学科建设既要以社会需求为立足点,又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应花一定力量建设好不具短期经济效益的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使那些对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具有哲学指导意义的人文学科和那些对应用研究学科具有奠基、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不致被打入冷宫而自生自灭。高校在学科建设上的明确思路应是:既满足社会对各学科不同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又着手培植那些旨意高远、博大精深的人文社会学科以及那些对深化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具有深远影响的基础学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基础、人文学科与应用
6、学科有着本质的对立和割裂,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高校办学者在培植基础学科的同时要尽量预测其未来的可能发展的方向以及将来应用研究可能达到的程度。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不仅要达到学科水平高、基础研究特别强的目标,而且要使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开发利用技术的节奏特别快。二、高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必须与办学目标定位相契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我们的教育工作也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在实现这两个转变的过程中,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也逐步有所扩大,学科设置、学科功能
7、、社会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等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学科设置由单科走向了多科;学科功能由以教学为主转向教学科研并重,个别学校甚至提出了科研重于教学的观点;社会服务面向由片面强调为政治服务转变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全面服务;人才培养也由只培养本科生发展成培养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内的多层次人才培养。这些为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和学科基础,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目标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