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888963
大小:2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13
《facebook社交网络分析和营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Facebook社交网络分析和营销摘要:Facebook中文版出现在国内市场是在2008年6月份的时候,但后来由于西藏动乱问题和新疆民族问题等,facebook网站在国内最终被完全屏蔽。由于国内巨大市场诱惑等原因,最近又有消息称facebook将要进入国内市场。不管怎样,纵观全球市场,facebook的扩张脚步肯定不会停止。本文就以假设facebook正式进入国内市场为前提。首先对国内社交网站市场和用户群进行分析,然后定位facebook的用户人群,最后根据此定位展开若干可行的相关策划活动。前言:“今天你facebook了么?”已成了大部分美国
2、人的口头禅之一。facebook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SNS网站。SNS全称SocialNetworkSite,即“社交网站”或“SNS社交网”。关于SNS有一个六度关系理论,该理论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他指出,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就是说你想认识一个人,托朋友找朋友找认识他的人,之间不会超过六个人。按照六度关系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SNS网站就是依据六度理论建立的网站,能够帮助我们运营我们的朋友圈。现实
3、社会中,人与人的交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介绍、握手来形成一个朋友圈、联系圈的,每个人不需要直接认识所有人,只需要通过他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就能促成一次握手。这种社会性交际的优点是彼此关系建立在可靠的人际网络上,缺点是产生握手的时间长、代价较高。但如果我们在网络中复制这套机制,即在理论上,获得可靠与低成本的双重优点。在SNS中,朋友圈内关系往往真实度很高,非常可靠,互相之间不存在所谓网络的“假面具”,因此,比较容易实现实名制;SNS基于人传人联系网络,一传多,多传多,利用网络这一低廉而快速的平台,网络建立的速度会非常快,这又使得建立人脉网络的成本进
4、一步降低。正是在这种机制下,SNS网站顺应时代的需求,得以快速发展。1背景分析1.1facebook在国外市场分析据国外研究机构PewResearchCenter2011年4月至5月的调查发现,美国这个社交网站发源地的用户最经常登陆Facebook和MySpace这类网站,活跃用户达到46%,还有36%的互联网用户从来不使用社交网站,仅18%受访者表示从来不上网。另外,由美国著名互联网流量监测公司Comscore公布的数据表明,2010年8月份美国人总共花了4110万分钟在Facebook上,占整体上网时间的9.9%。这一数字首度超过了在Goo
5、gle旗下网站(如:Youtube、Gmail、搜索服务等)的停留时间,居美国各大网站之首。几乎与此同时,一部反映美国社交网站发展的电影《社交网络》也正在热映。该片讲述了马克•扎克伯格创建Facebook的早期经历。影片在公映后的第一个周末,便以2300万美元的成绩顺利登顶票房榜首位。上映3周之后,该片在北美市场的累计票房已经超过6000万美元。这对于一部制作成本只有4000万美元,又没有大明星加盟的电影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市场表现。由此可见,美国民众对社交网站的热情,甚至让那些与其相关的文化产品也跟着火了起来。除美国以外,东欧和亚洲的社交网
6、站参与度最低,但也达到了40%;南美的参与度最高,达到95%。英国人最常访问的网站包括Facebook和Twitter,比例分别为50%和42%。Facebook仍是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50%的社交网站用户使用Facebook,MySpace和Twitter的比例分别为20%和17%。来自Cosenza的数据也表明,facebook已在很多个国家都成为排名前三的社交类网站。尼尔森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社交网站已跃居全球第四大网络服务,全球有三分之二互联网用户参与网络社群。尼尔森在线全球首席执行官JohnBurbank甚至评论说,“网络社交已经崛起
7、为全球互联网使用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市场研究公司InSitesConsulting的数据显示,全球72%的网民至少已经成为一家社交网站的用户,总人数达到9.4亿。1.2国内网民分析1.2.1电脑网民数量增长图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到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图1.1电脑网民数量增长图[[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出版社,北京,2010年,第96页]图1.1资料来源:中国
8、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2.2年龄结构图1.22009年至2010年网民年龄结构对比[]图1.2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