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青少年自杀心理分析与父母之责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青少年自杀心理分析与父母之责任.2005年第6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总42期)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TLF~GE(SOCL~LSCIENCESEDmON)NO.62005GeneralN0.42青少年自杀心理分析与父母之责任刘辉摘要:青少年自杀既是社会问题更是家庭问题,它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青少年自杀现泉,有很多专家,学者将其作为社会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笔者认为,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其主要责任在家庭.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家长的素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青少年自杀的心理过程,揭示出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根本原因,
2、父母是孩子珍爱生命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关键词:青少年;自杀;预防;父母;生命教育中图分类号:13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05)06--0068----04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根据自杀的结果,一般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成功三种形态.自杀者有正常人,也有精神异常的人,如精神分裂症,各种抑郁症,酒精中毒,人格障碍等.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变迁,经济模式的改变,竞争激烈带来的生存压力增大,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自杀比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重视自杀问题的研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家庭的完整,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
3、安全,提高全民族的公共卫生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每年至少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也就是,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八人自杀未遂.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曹连元介绍,自杀已经位居中国死亡原因中排序第五位.在l5岁至34岁年龄的青壮年中,自杀是首位的死因.尤其令人忧虑的是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而且有低龄化趋势,各地时常有中小学生自杀死亡的报道,有些年龄甚至不满lO岁.笔者因多年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工作,在实践中发现,青少年自杀的原因,除自杀者有精神障碍外,父母的家庭教育不良而导致孩子自杀约在50%.因此
4、,青少年自杀,父母应担起更大的责任.预防青少年的自杀现象的发生,从家庭教育抓起显得尤为重要.二,青少年自杀的心理分析青少年是人生最朝气蓬勃,最富有生命活力和创造力的年龄,自杀现象的发生,可能与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以及生存发展的复杂境遇有关.在这个时期,他们面临求知,升学,就业,恋爱,创业等生存发展的重大抉择,承受着其它年龄阶段无法比拟的心理压力,是人生发展任务最繁重,心理冲突最尖锐,心理动荡最剧烈而心理相对不成熟的时期.人生发展任务的艰巨性与个体心理成熟的滞后性导致的错位,是青少年自杀的主客观因素之一.(一)成长带来的烦恼1,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感到前途不可预测的烦恼.当今社
5、会发展迅速,要把准社会变化的脉搏,把握自己的未来命运已变成一种奢望.所以青少年学生容易产生人生的无常感和前景的不可预测感.在这种态势下,青少年学生会产生"存在的挫折感",因而,厌世,心灵空虚,这是失常状态,是导致一个人自杀的原因,另外,青少年学生在判断出现实的自我与理想自我差距太大的情况下,便感到无力达到理想的状态,而感到前途渺茫,于是与命运抗争的信心和勇气灭失殆尽.2,期望值过高而自我效能感偏低的矛盾.许多家长对青少年读书成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使青少年学生学习压力逐年增大.这是青少年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许多青少年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有的因为自我期望值过高,在学习
6、上遇到挫折后就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导致自我效能感的降低.68(所谓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能否胜任某项特定的任务的主观评价).自我效能感是影响青少年的自我认同的重要因素.对于青少年而言,有适当的自我效能感是能够勇敢面对学习和生活困难的保证,缺乏自我效能感就会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笔者接触到一位初中二年级的女生,她因学习成绩不好,经常挨家长训斥和老师的白眼,于是她认为自己没有用了,活着没有价值,便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药自杀了.父母期望太高,造成青少年学生不能有学习上的任何失利,一旦学习上遇到挫折,就担心会受到父母的批评和责备.有的学生自觉自己
7、太无能,失去了存在价值,把自杀看作是解脱的最佳选择,因而走上绝路.3,渴望亲情但亲子之间关系疏远的矛盾.青少年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强烈的矛盾冲突状态.这是因为青少年独立意识,成人感已经形成,但社会经济地位却又未获得独立.青少年独立要求容易使他们与父母产生心理冲突,如果父母缺乏沟通的意识和能力的话,就会使他们与父母沟通变得困难.大多数的中国家长缺乏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意识和能力,而青少年的心理矛盾与冲突使他们有更加强烈的情感要求.他们更加渴望亲情,渴望理解.当亲子之间的交流变得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