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1

促进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1

ID:9810252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10

促进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1_第1页
促进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1_第2页
促进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1_第3页
促进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1_第4页
促进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1_第5页
资源描述:

《促进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促进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新课程标准改革已经实施,课程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因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式,即促进对话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其次要改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提倡多样化的互动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探究能力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从素质教育的观点看,化学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

2、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动手、努力创新等参与活动来达到学习目的,真正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不能止于满足学生“学会”,还要下更大的功夫指导培养学生“会学”,通过对话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乐学、会学、活学,促进学生自主生动地学习。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话互动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因此,开展《促进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是必要的。(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关于对话互

3、动,国内外的学者没有统一的定论。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不好的老师奉送真理,好的老师叫学生发现真理。”等等。20世纪以来,很多心理学家就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问题开展研究,揭示了许多与学习本身和促进学习有关的心理概念、规律和过程。加涅(Gagné,R.M.)是比较早的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学习的人之一。1965年,他出版了影响至今的学习心理学著作《学习的条件》,出版了《教学设计原理》(1974,1979,1988,1992)。在加涅看来,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参与教育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除了加涅

4、,还有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5]他认为这种学习方法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必须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与布鲁纳相反,另一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虽然也强调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重要性,但就其促进认知结构发展的途径以及由此引出的教学理念来说,却并不一致。弗兰德斯(Flanders)用“社会相互作用模式”(So-cial-InteractionModel)分析教师的课堂

5、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2]。他提出了“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InteractionAnalysisCategories,简称FIAC),并用以分析课堂中师生的言语互动行为。通过大量的研究,他指出,教师的直接影响较多时,会导致学生参与的不足;教师间接影响较多时,学生的参与就更多。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对学生施加间接影响,多提问少讲授,要用更多的接受和表扬来激励学生,在教学中要充分的考虑学生所表达的想法和感情。朗克尔(Runkel)利用信息反馈的原理,解释师生行为的相互影响[1]。其师生信息反馈模式由教师参考结构——教

6、师行为——学生参考结构——学生行为等几个主要因素构成,同时教师参考结构还要受教师个人经历、教师为学生选择的目标、环境等的影响;学生参考结构也要受学生个人经历、学生目标和环境等的影响,且所有的因素的信息之间都是一种双向的信息流动,形成信息的相互反馈、相互影响。艾胥利(Ashley)等基于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根据教师、学生、知识二个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把师生的互动行为分别分为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和知识中心三种类型。国外学者对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虽然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基于全班学生的特性这种内在教学情境而进行的。早在两千多年

7、前,《学记》就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发展个性。”国内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主要见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之中,它是作为多种师生关系中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不是一种师生互动行为的专题研究,且多数都是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的探讨,真正从互动行为的角度的研究还不多见。比较具有特色的是吴康宁等人对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探讨和王家瑾构建的课堂互动行为模型,前者是以互动行为主客体的关系为依据的,直观明了,易于观察,且与我国课堂中的实际情况相符;后者简洁明了,但与动态变化的教学行为相套用,显

8、得呆板而不太切合实际[3]。随着新课标改革的进行“促进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研究”是目前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