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棒技术在早期脊柱侧凸中的应用

生长棒技术在早期脊柱侧凸中的应用

ID:9745907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7

生长棒技术在早期脊柱侧凸中的应用_第1页
生长棒技术在早期脊柱侧凸中的应用_第2页
生长棒技术在早期脊柱侧凸中的应用_第3页
生长棒技术在早期脊柱侧凸中的应用_第4页
生长棒技术在早期脊柱侧凸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长棒技术在早期脊柱侧凸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生长棒技术在早期脊柱侧凸中的应用Harrintong最早描述早期采用非融合内固定技术并定期延长来治疗脊柱侧凸的概念[1]。即通过在脊柱上放置可延长的内固定棒来矫正畸形而不行一期植骨融合,此后通过定期延长内固定棒来达到矫正畸形并保持脊柱生长能力的目的。较早的生长棒主要是单根的HarrinSton棒或者Luque棒。棒的两端采用钩或者椎弓根螺钉锚定在椎体上。Morin最早在棒的两端设置了抱钩样结构[2],在近端椎体放置开口向下的椎板钩或者横突钩,同时远端一个或者两个椎体上放置开口向上的椎板钩,术中予以抱紧以增强局部的稳定。生长棒一般放置在皮下或者深筋膜下,这就要求

2、在手术中尽量保护椎旁肌,避免行骨膜下剥离以减少对椎体骨皮质的破坏以期降低术后自发性融合的发生率。近年来有不少应用标准的哈氏棒技术或者其改良系统(如Moe棒)治疗早期脊柱侧凸的报道。现在大部分学者都认同其适应证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3-4]:(1)脊柱尚具有明显的生长潜能;(2)脊柱弯曲超过50°且进一步加重;(3)脊柱具有一定的柔韧性。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多的生长棒技术主要有单棒系统和双棒系统两种。两者用于治疗早期脊柱侧凸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内固定并发症(脱钩、断棒、钢丝断裂等)、伤口感染及脊柱的自发融合等等,这些最终都导致脊柱的生长能力受

3、到抑制从而影响生长棒技术的运用。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回顾此两种技术在治疗早期脊柱侧凸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各自优缺点。1单棒技术单棒可为单根延长棒也可以分为两段中间采用连接器串联。棒的近端或者远端可以包含一个抱钩样结构以增强稳定性[5、6]。两端置钩(钉)的区域通常进行植骨以增强局部的稳定性。根据弯曲位置的不同一般需要在头端或者尾端预留出大约4~5cm的棒以备后期手术延长。部分学者推荐在顶椎区域行局部的植骨以增强脊柱的稳定。术后患者均需佩戴支具直到末次融合手术。侧弯进展15°~20°为延长手术的指证。末次融合手术一般在患儿发育基本成熟之后(男孩12岁,女孩10岁)进行。

4、手术方式可以选择延长原有单棒或者换用标准的双棒,大部分学者认为后者能够获得更好的的矫正率。Moe等在1984年报道运用皮下牵开棒(改良的哈氏棒)治疗20例早期脊柱侧凸[7]。其中9例患者骨骼成熟后行末次融合术,期间平均每人行54次延长术;Cobb’s角术前平均为58°,初次术后为40°,术后1年3个月随访时为43°,此后均没有明显角度丢失,内固定区域脊柱平均生长38cm。另外11例患者没有行末次融合手术,其Cobb’s角术前平均为70°,末次随访时为38°。并发症方面,有5例内固定物脱出和4例断棒发生。Moe认为只要能够严格控制手术适应征,单棒矫形配合定期

5、延长手术可以有效的治疗早期脊柱侧凸。Blakemore也赞同单棒技术在早期脊柱侧凸治疗中的有效性[5]。他在2000年报道了一组采用含有抱钩结构的改良系统治疗29例不同类型的早期脊柱侧凸的随访数据。Blakemore采用肌肉下置棒,11例同时在顶椎区域行局部植骨。29例患儿初次手术时平均年龄为67岁(1~11岁),术前侧凸Cobb’s角平均为66°(42°~112°),首次术后为38°(16°~70°),末次随访时为47°(28°~70°)。29例患者共有7例出现9例次并发症,其中脱钩5例,断棒3例和感染1例。Blakemore认为生长棒技术能够有效的治疗早

6、期脊柱侧凸。然而Minerio和cCarthy等报道了一组采用双棒技术治疗23例早期脊柱侧凸患者并随访2年以上的数据[9、10]。患者术前均行支具治疗失败转而采取手术。所有患者初次手术时平均年龄为54岁。术前侧凸Cobb’s角为82°±20°;术后即刻平均侧凸角度为38°±15°,随访结束时侧凸角度为36°±15°。初次手术后脊柱(T1~S1)高度从术前平均2301cm±41cm增长到28cm±37cm,随访结束时为327cm±49cm,平均增长度为121cm±07cm/年。并发症方面,23例患者共发生11例次并发症,其中感染6例,断棒2例,脱

7、钩3例,发生交界处后凸畸形各1例。认为双棒技术能够安全有效的治疗各种类型的早期脊柱侧凸,同单棒技术相比,双棒技术能够在保持脊柱生长能力的同时更好的矫正畸形并且能够降低内固定并发症的发生率。Thompson等将28例早期脊柱侧凸患者分为3组[6],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治疗以比较单棒和双棒的疗效。第1组5名患者采用单棒同时行顶椎区融合;第2组16名采用单棒不行顶椎融合;第3组7名采用双棒系统不行顶椎融合。术前侧凸Cobb’s角平均为85°±23°,61°±13°,92°±21°。末次融合凸Cobb’s角平均为65°±22°,39°±15°,26°±18°。脊柱生

8、长高度分别为64cm±14cm,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