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36492
大小:5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07
《浅论学校文化视野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论学校文化视野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论文摘要:在学校文化这一视角下,去分析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在城市和农村两种文化的夹击中,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中表现更多的是不适应。文化既有冲突,也可尝试去克服其城乡差异,以抵消文化冲突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消极作用。 论文关键词: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学校文化;文化冲突;隐性课程 人是社会的人,人又是文化的人,人在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必然要遵循其文化准则和习惯,同时又会受到文化传统的熏陶。当一个人的生活学习环境发生改变时,他将经历一场文化冲突的革命。无疑,当前我国进城农民工子女正在经历着这样一场冲突与融合的革命:城市和乡村两
2、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使他们受到双重社会化标准的影响,带来了许多突出的教育问题。 一、学校文化的内涵所在 本文所指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只指那些处于义务教育阶段,跟随父母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子女。他们是伴随中国民工潮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城市的第二代移民。根据1998年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规定:所谓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岁(或7至15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少年。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农民大量向城市迁移,不仅是为了就业而且为了进城,因为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逐渐扩大的差距也体现在教育方面,学校作为一个重要
3、的教育平台,有着它自身独有的文化氛围。在《教育大辞典》中对“学校文化”是这样解释的:又称“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它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的体现,表现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个方面。其中,显性课程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隐性课程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文化生活、绿化、校园美化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等,其中学校的风气、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 学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既反映出社会文化,又有其独特性。一方面城市与农村存在一定的地方文化差异,这种差
4、距投射到学校文化中,使得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中表现出不适应感;另一方面学校中学生同龄人文化之间的冲突,城市强势文化总是占上风,学生的个体行为是与其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相联系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属于弱势群体,他们自身的文化也常常被“边缘化”。在学校以及班级中,学生学会自我克制、分辨,并进入权力、地位层次不同的班级和社会情境。而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没有任何文化优势的情况下,通常会被划为班级中低层群体之中。 二、学校文化的矛盾聚焦 作为体现学校文化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与“隐性课程”相对。它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学校课程计划
5、中有明确规定的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预先编订的课程表实施,还有的以规定的科目进行考试。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而与之关联的教育实践则包括了能力分组、师生关系、课堂规范、潜含的教材内容、个体性别差异、班级奖励等方面;其作用效果主要体现在学校社会化、价值观与文化道德的形成、阶级差异的加大等方面。 与显性课程的明确性和强制性相比,隐性课程则具有潜在性、非强制性和持久性,这些特点使得它更容易成为学校文化冲突的矛盾聚焦点。这是因为,第一,无论是学校建筑、校园设施或校风校纪,都潜在地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具有自
6、己特色的生活方式、语言和价值体系,体现鲜明的群体个性、风格和凝聚力的文化形态。第二,这种蕴含其中的内涵并不是通过强行灌输、纪律约束,而是通过学校文化氛围陶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第三,即使个体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或迁移,已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仍能长期保持,而这也正是矛盾冲突所在。这一矛盾冲突反映到进城农民工子女身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观念排斥 首先,由于我国长期的社会文化沉淀,在以往的阶级社会中,农民总是被认为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这种长期以来在人们心里扎根的阶级认同感随着时代的变迁以一种微妙的方式代代延续。即使到了当今社会,政
7、策上的引导以及社会舆论的宣传在短时间内仍旧难以打破和改变已经深入人心的文化认同感。 其次,中国传统的不合理的甚至带有歧视性的户籍政策导致了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往往被当做二等公民。即使其能顺利地就读于流入地的公立学校,也被作为“借读生”对待,这种区别对待可能是公开的,也可能是隐蔽的。长期的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还使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造成了城市人和农村人之间的心理落差,形成了习惯性的对农村人的歧视心理。 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和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在一个城市,却无法享受到同等的待遇,包括城市中的种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