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关系论纲

浅论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关系论纲

ID:9732370

大小:68.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5-06

浅论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关系论纲_第1页
浅论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关系论纲_第2页
浅论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关系论纲_第3页
浅论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关系论纲_第4页
浅论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关系论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关系论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论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关系论纲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关系论纲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关系论纲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共同体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同的理由,主要还是因为两个理由:其一,人作为政治人的不可更改的特性。这也就是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说的人天生即为政治人,必须属于某一城邦(即当代政治学作用上的政治共同体)。其二,政治共同体内的利益分化及冲突的特性。在共同体内,众多的政治人必须面对资源分配时的利益冲突,以何为分配的标准,即柏拉图在《理想国》摘要:由于暴力手段的管理成本十分高昂,政治共同体的维系,有赖于意识

2、形态的说服作用。意识形态的作用主要在其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平衡中才能得以体现。意识形态出现之初,曾被视为包容一切的“思想科学”,但马克思与恩格斯发现:意识形态只是统治阶级利益的扭曲反映。可能错误的意识形态对于政治共同体的维系仍是有用的,因为个人理性的局限并不足以发明亘古正确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如要更深切地激发成员的政治认同感,一方面需要表明自己的普世性:另一方面一定要指向未来。  关键词:意识形态;政治认同;政治共同体  1004—0544(2012)10—0005—06  一  政治认同,质言之,就是政治主体(个人)对于自己所属共同体的某种归属

3、感。根据美国政治学家罗森堡姆的解释,其定义如下:“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通过这一定义不难看出:政治认同的主体是个人,或者说是政治场域中的个人;其客体则包括不同层次的政治共同体(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家族等)。之所以会在政治场域中出现认同或不认同的理由,主要还是因为两个理由:其一,人作为政治人的不可更改的特性。这也就是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说的人天生即为政治

4、人,必须属于某一城邦(即当代政治学作用上的政治共同体)。其二,政治共同体内的利益分化及冲突的特性。在共同体内,众多的政治人必须面对资源分配时的利益冲突,以何为分配的标准,即柏拉图在《理想国》开篇所讨论的“正义”理由,便油然而生。群居的政治人困自身利益的差异,对于同样的分配标准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由此也会引发他们对于所处政治共同体的效忠或疏离。这,便是本文拟讨论的政治认同理由。  归纳以上所述,可以得出:  假设1:作为利益不尽一致的众多政治人,在同一共同体内可能无法对利益分配标准达成百分之一百的一致,于是他们对于自身所处的政治共同体便有认同或不

5、认同的差异。  还需补充一点的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实际上的利益与感觉上的利益并非一码事。由于自身认识与利益扭曲等复杂因素,实际上的利益与感觉上的利益会发生差异,而一般而言,政治共同体成员只会根据自己感觉上的利益来做出选择。对于同一政治共同体内的向心(认同)与离心(不认同)两种势力,为最大程度维系统治,政治领袖一般都会竭尽全力调适二者的利益冲突。最为理想的状态是使所有成员在利益分配标准(即何为正义)上达成一致,但这必须以抹杀部分成员的个性为前提。实为一种不可能的结果。  退而求其次,从逻辑上看,还有两种减少冲突的途径:其一,使离心(不认同)势力退出政

6、治共同体之外:其二,在政治共同体之内,由离心势力另组独立的共同体。就人类历史而言,这两种途径都曾经被尝试使用。然而,就第一种途径而言,无论是说服还是强迫的方式,政治领袖都没有足够的权威使得所有离心成员自动出局:而就第二途径而言,政治人的利益自我定位,实际上是一个流变的过程,即使暂时让部分离心成员另组独立的共同体,也难保新的共同体内不出现新的利益冲突。其演变结果,势必使整个社会分裂为原子化的个人而后止。第一种途径可能造成不愿离开共同体的离心成员的殊死反抗,第二种途径则可能使共同体完全崩溃。这两种途径其实都各有弊端。  总之,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政治共

7、同体内部的利益分化理由,最简便的办法是将整个共同体平面化。即使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所有成员趋于同质化。大家在感觉上自身条件完全一样,生理与心理需求完全一致,即可能在最大程度上达致利益诉求上的接近一致。但这需要克服两个障碍:其一,一个社会之中所有成员在感觉上能否做到完全的同质化?其二,即使退一万步讲,社会成员做到了完全的同质化,但如何让同质化的个人在分别担任管理者或被管理者后,还可保持同质化的社会特性?由于人的差异化的本质属性,以及人群共同体化所必须的人的差序存活结构,使某一共同体内部的个人完全同质化以及永远保持其同质化,皆为不可能达成的境况。  政治

8、共同体内非同质化的个人之利益难免出现分化,而必须群居的个人又必须共同生活在共同体内。换言之,通过何种方式在维系政治共同体的前提下弥平政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