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茂才教授扶正补虚经验初探

刘茂才教授扶正补虚经验初探

ID:9732106

大小:5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06

刘茂才教授扶正补虚经验初探_第1页
刘茂才教授扶正补虚经验初探_第2页
刘茂才教授扶正补虚经验初探_第3页
刘茂才教授扶正补虚经验初探_第4页
刘茂才教授扶正补虚经验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刘茂才教授扶正补虚经验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刘茂才教授扶正补虚经验初探【摘要】总结刘茂才教授治疗多种内科疾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内伤杂病时采用扶正补虚的经验。刘茂才教授在临证时注重人身正气,运用补法灵活多变,在决策是否当“补”时,主张治病求本、不囿表象,认为应综合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及体质,细察“虚象”,并从病因病机及发病规律把握“虚证”。在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时,力求揆度虚实、进退有度,即祛邪时,衰其大半,注重护本;扶正时,以平为期,稳中求效。在具体运用补法时,擅长补中寓通、不拘一法。【关键词】扶正补虚;名医经验;刘茂才“万病不出乎虚实两端,万方不越乎补泻二法。顾治实之法,犹易知易行,姑置弗

2、论。惟是治虚之法,自古难之”(清·叶天士《叶选医衡》)。扶正补虚是中医治病养生要法,但实际运用中往往因虚中夹实、病证错杂而难于驾驭,常有助邪生变之虞。笔者有幸侍诊于中医脑病专家刘茂才教授,深感刘教授对人身正气的重视;因接触病种常为中风、痫病、不寐及其他需要长期调治的内科疾病,且接诊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或久病之人,从中学习到刘教授扶正补虚的经验。刘教授在决策是否当“补”时,主张治病求本、不囿表象;在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时,力求揆度虚实、进退有度;具体运用补法时,擅长补中寓通、不拘一法。现分述如下。1辨病求本,不囿表象刘教授认为,多种内科疾病尤其是中老

3、年人的内伤杂病,往往根源于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在此基础上内生痰浊、瘀血等而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虚象者自当治以“虚则补之”为则,但临床上许多病人虚象并不显著,甚或表现痰、瘀、热等实象,刘教授对此亦同样重视补益,认为不应为某些表面病象所掣肘,“治病必求其本”,只要辨明该患者确实有“虚”,就应处处顾护正气、辨证施补。1.1综合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及体质,细察“虚象”刘教授十分注重综合分析各项临床信息,将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发病节气、所处环境、心理状态等作为选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他指出,“老年人多为肝肾不足,尤其是肝肾阴虚”[1],故对老年患者常以补

4、益肝肾为大法、随证加减;幼儿形气未充,肺脾肾不足,尤其以脾胃稚嫩为主,常注重健脾理气和胃;妇人中年以后,易出现血虚及气血郁滞,常需兼顾养血活血、疏肝理气,并注意月经对气血盈亏的影响;脑力劳动者可因心血暗耗而成心脾气血两虚,或长期熬夜折损气阴,应酌情予健脾补气或益气养阴。刘教授还提醒注意鉴别有些患者受心理因素影响而描述出种种的“虚象”,其实质可能是气郁而非气虚,例如一些患者若情绪焦虑或抑郁、或希望得到更多关注时,可能会将倦怠、乏力、气短、胸闷等症状描述得很重,有的还会“装”出声低息微的虚弱之状,这就尤其需要医者四诊合参、细辨真伪。另外,刘教授常细

5、心留意患者面色善恶、声息强弱、穿衣多少、肢体温凉,以及追问其烟酒嗜好、饮食寒热喜恶、既往用药反应等,以辨析患者素体体质,以求辨证准确、全面。1.2从病因病机及发病规律把握“虚证”中医对不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发病规律已有较为明确清晰的认识,这可作为分析是否有“虚”的重要参考,例如中风以脏腑气血亏虚为基本发病基础,呆病的总病机不离髓海失养等等,这些病虽常兼有瘀血、痰浊等邪实,但究其根本仍为因虚致实。2证治揆度虚实,进退有度内科杂病尤其久病、老年病大多本虚标实。刘教授指出,“正虚”与“邪实”往往分属不同的脏腑,而“正虚”又有气血阴阳和脏腑之别,这使得病

6、情复杂多变。因此扶正补虚必须衡量邪正关系,把握“补益”之度。2.1祛邪宜衰其大半,注重护本刘教授临证时祛邪务求及时,却不强求彻底,尤其对内生诸邪,常“衰其大半而止”。只要没有明显禁忌,都会尽早用上扶正补虚的药物。如治疗中风,许多中风患者起病时以肝风、阳热之象为主,刘教授常用天麻、钩藤、夏枯草、葛根、桑叶、菊花、毛冬青等平肝熄风清疏之品,兼痰瘀、腑实者加法半夏、天竹黄、竹茹、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王不留行、虎杖等。但单用治标之剂的时间甚短,不超过5~10d,只要病情稳定、实象未见加重,即开始酌加太子参、山萸肉等平补之品。察其症状、面色、舌脉有

7、由实转虚的迹象时,就应逐渐减少攻伐而加大益气血、补肝肾的力度,予北芪、党参、杜仲、桑寄生、巴戟天、熟地、菟丝子、枸杞子等;仍有大便秘结者也不宜再用攻下,可予何首乌、肉苁蓉或仁类药以补虚、润下;若需活血化瘀则可转投平缓、或兼养血、舒筋的活血药,如鸡血藤、牛膝等;化痰则不宜过用寒凉,可合用茯苓、白术健脾以化痰。刘教授指出,中风急性起病时所表现的“邪盛”之象是由脏腑气血逆乱所致,究其本乃是脏腑气血亏虚,治之太过必加重其虚,及至表现明显虚象时脏腑元真已受重创,补之已晚。另一方面,痰瘀贯穿中风病始终,虽因气虚无力运津行血而生痰成瘀,但单用涤痰化瘀难收良效

8、,故通过运用益气补虚可达“防邪”、“祛邪”之效。“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对于外邪入中经络引起的疾病,如治面瘫,刘教授特别注重其“脉络空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