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从制度建设角度看洋务运动的缺陷

试论从制度建设角度看洋务运动的缺陷

ID:9727670

大小:5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06

试论从制度建设角度看洋务运动的缺陷_第1页
试论从制度建设角度看洋务运动的缺陷_第2页
试论从制度建设角度看洋务运动的缺陷_第3页
试论从制度建设角度看洋务运动的缺陷_第4页
试论从制度建设角度看洋务运动的缺陷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从制度建设角度看洋务运动的缺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试论从制度建设角度看洋务运动的缺陷  从改革的范式来看,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引进式改革,是中华民族从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步。李鸿章在变革之初就曾一语道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于危弱而终无自强。(载于《妥议铁路宜折》)洋务运动在具体实践层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它重新构建了中国的产业格局,打下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工业化基础。但从本质上看,洋务运动其实是一场以保障既得利益为目的的权势型变革,其先天性的缺陷使它无法让中国真正告别过去,走向未来。本文拟

2、从制度建设角度分析中国近代这场自强求富的改革存在的缺陷。  一、缺乏制度上的顶层设计  试论从制度建设角度看洋务运动的缺陷  从改革的范式来看,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引进式改革,是中华民族从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步。李鸿章在变革之初就曾一语道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于危弱而终无自强。(载于《妥议铁路宜折》)洋务运动在具体实践层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它重新构建了中国的产业格局,打下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工业化基础。但从本质上看,洋务运动其实是一场以保

3、障既得利益为目的的权势型变革,其先天性的缺陷使它无法让中国真正告别过去,走向未来。本文拟从制度建设角度分析中国近代这场自强求富的改革存在的缺陷。  一、缺乏制度上的顶层设计  洋务运动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主动推动的变革,而是由一些汉族地方大员自发并各自展开的自强求富运动,只是少数比较开明官员的实践,没有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士大夫的集体自觉行为。洋务派在地方主导的变法中,一个很严重的缺陷是缺乏社会精英们的广泛参与,而制度的设计和建构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上层精英行为。中国(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的确应

4、该归咎为缺乏能够引导经济发展的中央政府。太平天国运动以降,随着地方势力与汉人的不断崛起,以及向西方学习风气的兴盛,清朝统治格局逐渐发生了重大转变。历来内重外轻的中央地方格局和满重汉轻的人事格局逐步演变为外重内轻汉重满轻,清政府中央权威的绝对性遭到分割。其政治统治处于无序状态,不仅无法为洋务运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也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缺乏有效的人才政策。慈禧及满族大臣首鼠两端,以维稳为头等要务。慈禧独掌大权后只给洋务派提供了有限的支持,这些支持主要为了平衡各个势力集团和派系,使其相互牵制,从而达到女权势力

5、逐渐变大的目的。这就注定了这场运动不可能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在洋务运动中,地方大员之间各行其是、畛域攸分,缺乏统一的部署与组织。清政府只允许洋务派在现有体制和制度下借助西方先进技术和新式武器来对这栋帝国大厦进行表面修饰,而绝不会让这场变革触及国之根本制度建设层面,尤其是政治制度层面。因此,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洋务派官员从未真正掌握过政权。洋务运动无论是从指导纲领到具体改革内容的制定,还是从政治、经济、国防到教育的变革,都是在清朝原有制度的框架结构下进行的,没有摆脱旧制度的窠臼。因不能从体制设计的高度来

6、完成制度性的顶层设计,变革的随机性和可变性很强,非常容易变型或被打断,也决定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结局。  二、缺乏行之有效的财政、货币和土地政策  (一)窘迫的财政状况  为了镇压太平军、捻军、回民起义等,十余年来,综计军需用款,所费何啻万万?(载于《清代钞档》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十日户部尚书宝鋆等奏及同日御批)无论战区以内还是战区以外,各省都有军需支出,全国各省的省库、关库和各省、府、州、县几乎都采取了凡有款可动,无不悉索以从的姿态。(载于《清代钞档》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陕西巡抚邵亨豫折)在洋务运动开始前,连年

7、不断的战乱和天灾人祸,清政府户部库存现银几乎枯竭,国库空虚已达极点。整个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晚清以来,清政府的主要财税收入为田赋、关税、厘金和盐税。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缓慢发展,晚清政府税收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田赋比重逐渐下降,关税、厘金、盐税的比重逐渐上升,即由农业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逐渐过渡到以工商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清政府并没有采取实质性措施来扭转国家经济发展的困局,只是力求通变权宜之法(载于《清代钞档》咸丰三年六月十六日管理户部事务祁寯藻等奏)如

8、推广捐例、举借内外债、增加赋税、滥事鼓铸(铜铁大钱)和滥发纸币(官票、宝钞)等一些增量改革。这些改革使清政府财政拮据的境况有所好转,如光绪十一年至二十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多在8000万两左右,光绪十七年最高为8968余万两,光绪二十年则为8100余万两。但是这种增量改革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存量没有形成根本性的替代效应,反而给当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了各种严重后果。如推行捐例,出卖官爵封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