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哲学理论与政治思想的矛盾

浅谈哲学理论与政治思想的矛盾

ID:9702475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5

浅谈哲学理论与政治思想的矛盾_第1页
浅谈哲学理论与政治思想的矛盾_第2页
浅谈哲学理论与政治思想的矛盾_第3页
浅谈哲学理论与政治思想的矛盾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哲学理论与政治思想的矛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哲学理论与政治思想的矛盾这是一篇哲学理论与政治思想的矛盾,提出完美的政治理想,固然有助于提高这些政治理想的感染力,从而获得更多人的向往与支持,但这种政治理想与儒家的哲学思想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中国古人非常重视阴阳这对概念,并赋予阴阳以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他们一方面大力论证阳主生、阴主杀是不可更改的天道,为德刑两手治国的方略寻找哲学上的根据;另一方面,古人又抱着美好的愿望,提出要实现人皆尧舜、没有刑杀的政治理想。这样一来,政治上的美好愿望与哲学上的阳生阴杀思想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认真揭示这一矛盾,对我们今天的理论建设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一阳生阴杀

2、的哲学理论人们很早就提出了阴阳的概念,《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接触中,总结出的万事万物的一个共性:事物皆含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并且是在这两者的对立、交合、转换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儒家将阴阳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广泛地运用在自己的政治、伦理等思想体系之中,认为阳尊阴卑、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臣为阴、阳主生、阴主杀等等,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政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关于阳生阴杀的思想,《春秋繁露•阳尊阴卑》说:恶之属尽为阴,善之属尽为阳,阳为德,阴为刑故曰:阳,天之德;阴,天之刑也,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

3、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宽而阴气急,阳气爱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是故阳常居实位而行于盛,阴常居空位而行于末,天之好仁而近,恶戾之变而远,大德而小刑之意也。董仲舒认为阳主生、阴主杀,虽然要以生为主,以杀为辅,但生杀作为一组对立面,就像阴阳一样,缺一不可。榖梁赤也提出了独阴不生,独阳不生(《春秋榖梁传》)的理论,阴阳相辅相成,以成就万物。应该说,儒家的这一认识是深刻的,并将其用于政治领域,从而为治国的德刑两手找到了十分扎实的理论依据。后来的道学宗主周敦颐忠实地继承了这一思想,并把这一理论同自然现象联系起来。他在《通书•刑》中说道:天

4、以春生万物,止之以秋。物之生也,即成矣,不止则过焉,故得秋以成。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伦焉。故得刑以治。古人认为春天阳气盛,因此万物生长;秋天阴气重,因此万物凋零。周敦颐告诫人们应该效法自然,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在儒家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德刑、生杀的存在,就如同阴阳、春秋的存在一样,是天经地义的。在宋代,这一思想几乎成为儒家的共识。《宋史•罗汝楫列传》记载:帝问:或谓《春秋》有贬无褒,此谊是否?(罗汝楫)对曰:《春秋》上法天道,春生秋杀,若贬而无褒,则天道不具矣。帝称善,尝曰:自王安石废

5、《春秋》学,圣人之旨寖以不明。近世得其要者,惟胡安国与卿耳。能够与胡安国相提并论的罗汝楫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把褒贬、德刑提到天道的高度去认识。圣人上法天道,治国必须使用德刑两手,不然就天道不具,政事不成。既然阳生阴杀、春生秋杀是一种不可人为更改的客观存在,是天道的一种体现,那么由天道所规定的政治上的德刑两手自然也是不可更改的。因此圣人就要效法天道,使用恩威去治理国家。应该说,古人把政治现象比附于自然天道,虽然有其勉强之处,但治国必须德刑并用的这种看法大致还是正确的。二不要刑杀的政治理想数千年来,人类对梦想中和乐社会的追求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二不要刑

6、杀的政治理想儒家的大同世界、道家的至德之世、佛家的极乐世界,这些极具诱惑却仿佛空中楼阁、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具有的共同点就是没有刑杀。《礼记•礼运》说: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的大同社会,每个人的道德都很高尚,刑罚自然是用不上的。关于刑措不用的政治局面,孔子有明确的说明:孔子曰:昔

7、之君子道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刑措不用也。(《韩诗外传》卷三)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刑措不用的社会,在过去的人类史上曾经发生过,如果当今有善人治国百年,也可以重现这种社会局面。到了后来,理学家不仅接受了孔子的这一思想,而且还极大地缩短了实现这一理想的时间:胜残去杀,不为恶而已,善人之功如是。若夫圣人,则不待百年。(《论语•子路》)在理学家看来,只要圣人在位,措施得当,还不需要一百年,消除刑罚的局面就可以出现。《论衡•儒增篇》总结儒家的观点说:儒书称:尧、舜之德,

8、至优至大,天下太平,一人不刑。又言:文、武之隆,遗在成、康,刑错不用四十余年。在儒家看来,没有刑罚的时代,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