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论文

浅谈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论文

ID:9701470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5

浅谈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论文_第1页
浅谈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论文_第2页
浅谈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论文_第3页
浅谈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论文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吕氏春秋》云:孔子贵仁。《孔子家语-弟子行》说孔子汲汲于仁。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浅谈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宋儒胡宏说:仁之一义,圣学要道。(《五峰文集》)程颢在《识仁篇》中说:学者须先识仁。这些论述都反映了儒家对仁的思想原则的高度重视。孔子也多次讲到并强调仁,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

2、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论语卫灵公》)他甚至还说:当仁,不让于师。(同上)《论语》中仁字出现一百多次,多处对仁的思想原则进行了强调和论述。仁是孔子及其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也是其道德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则。孔子以降,仁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儒家学者所重视,并成为儒家道德理论乃至整个思想学说的核心。正因为如此,有人说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学说就是仁学。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庸》)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在儒家看来,仁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一方面,人作为

3、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密不可分。人与自然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本质与自然的本质是相通的,二者都有其共性。另一方面,在自然界中,人是天地之心,是自然界中最可宝贵的,而立人之道,在于仁义。王阳明说:人者,天地之心;心者,万物之主。(《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答季明德》)《孝经》中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易传》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立天之道,日阴日阳;立地之道,日柔日刚;立人之道,日仁日义。天地之间人为贵,而人之所以贵,不在于人有生命、有感知,而是在于人有仁义道德的伦理观念。从人与其他动

4、物的区别来看,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也在于人具有道德理性,在于人对于仁义道德的追求。孟子说: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人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在孟子看来,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并不多,重要的在于君子懂得事物的道理,了解人伦之情,凡事能够)A仁义出发。由此,孟子还进一步概括出了仁义礼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正是这些以恻隐、羞

5、恶、辞让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在的道德情感,使人超越了自然状态,并与禽兽区别开来,也使人在任何道德处境中,都保持着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在孟子看来,是否具有仁义礼智四端,也是人与非人相区别的标志: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同上)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人是从仁义礼智的道德理性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陆九渊阐释和发挥孟子人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的话时说:去之者,去此心也,故日此之谓失其本心。存之者,存此心也,故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

6、心。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陆九渊集与李宰二》)他还说:儒者以人生天地间,灵于万物,贵于万物,与天地并而为三极。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而不尽人道,不足与天地并。(《象山全集》卷二)人之所以是天地间的精华,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人是社会的人,是具有道德理性的人,并且是以仁义礼智的道德要求作为其行为的出发点及其评判标准的。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也在日趋恶化:耕地锐减、植被萎缩、物种频亡、沙漠狂扩、空气污染、淡水危机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试论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探微。面对

7、这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困境,世界各国都在竭力寻求解救良方。西方学者曾经感言:如果人类21世纪要生存下去,就要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的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已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民族心理,中华民族有利用孔子智慧解决上述困境的先天条件,它总体上讲求德政仁治,重视民生疾苦,强调人际伦常,追求社会和谐。在孔子的思想中多处涉及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问题,如敬天畏命、知天达命的生态伦理认知,仁人恤物、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感,取物以时、节资护源的生态伦理实践。探析这些古老而素朴的生态伦理智慧,古为今用,推陈

8、出新,对当今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生态伦理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春秋时期,由于科技文化落后、神学迷信盛行,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低下,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充满着神秘感,因此对自然界存在一种依附和敬畏的心理。孔子虽是当时的知名学者,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在论及人与自然(当时表现为天、命)的关系时也无法摆脱敬畏的伦理心态。孔子注重人道,淡薄天道,甚至罕言命不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