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01358
大小:67.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5-05
《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管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管理研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对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实践。在云南省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李纪恒同志对云南城镇化建设道路作了全面的部署和要求,明确了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城镇化路子的总目标和正确处理好城镇发展与农村发展关系的总要求。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红河州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推进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研究,是实施开展红
2、河州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的内在要求。红河州作为一个“边疆、民族、山区、贫困”的民族自治州,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城镇化良性发展,呈现出“多核推进—均衡发展—人地和谐—功能各异—产城融合”的特征,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雏形,获得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其发展战略,通过系统梳理红河州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宏观统筹与微观管理,设计良性运行机制,以人口、土地和空间等城镇化建设为视角,积极稳妥推进红河新型城镇化进程,是实现红河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四化同步的重要抓手,对促进各
3、类城乡建设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提升经济加速发展动力、社会永续发展水平、文化和谐发展基础、生态绿色发展诉求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二节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学者对城镇化理论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可大致划分为区位理论、结构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等。区位理论认为聚集可以带来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建立起较大的生产综合体。结构理论认为农业与非农业活动并存、非城非乡现象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非均衡增长理论认为主导部门或行业在一些地区聚集发展,能够产生一种资本与技术
4、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的增长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Northam(1979)通过大量观察认为城镇化发展过程近似呈“S”型曲线,并以25%和60%的城镇化率为界限划分为三个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的初始阶段、城镇化水平急剧上升的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且发展平缓的最终阶段。①Karmeshu(1988)通过数据拟合也得出了同样类似的结论。②随着国外城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学者对中国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中国在成立后制定的重工
5、业优先发展战略是导致中国城镇化滞后的主要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长久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制度障碍是中国城镇化发展滞后的根源。二、国内研究综述对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阎小培等(1998)提出二元理论模式解释我国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国家有计划投资建设新城以实现乡村向城市转型,二是以乡村集体或个人为投资主体通过农村工业化实现城镇化。陈扬乐(2000)将中国城镇化动力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生城镇化”以苏南模式为代表,而“外生城镇化”以珠江三角洲为典型,内
6、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对城镇化制约因素的研究:蔡昉等(2001)认为阻碍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劳动力市场扭曲。卢海元(2002)则认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滞后。李强等(2012)认为大范围的宏观规划、土地性质、空间上的跳跃性、基础设施不完善和民间社会自发性不强是制约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对城镇化发展速度与水平的研究:闫能能(2012)通过对比中部六省城镇化发展水平,通过横向对比各省之间比较优势、绝对优势探讨了各省之间发展
7、城镇化发展水平。张丽霞(2012)从土地角度探讨了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土地制度改革之间的联系。江易华(2012)通过定量方法分析城镇化人口影响因素,提出部分有针对性的对策。关于云南城镇化的研究:李立刚、王志雄(2007)对昆明、玉溪和昭通的城市化现状、问题进行了考察,并就昆明大城市发展、玉溪中心区产业发展及欠发达的昭通地区的城镇化问题进行探讨。杨永生(2007)判识云南城镇化发展阶段并测度城镇化水平,从政策视角分析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力。此外,李松志、武友德(2001)、任洁(2009)、张秋云(2011)、
8、罗应光(2012)等对全省或区域城镇化战略进行解释或质疑,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第二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反映了乡村变为城镇的复杂过程。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一种定义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即为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除了人口转移外,还包括社会、要素、经济等多种形态的转换,由此产生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科学的城镇化,在传统的以人口转移和集中到城镇的基础上,纳入了更多新的元素,这一点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