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00398
大小: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5
《艺术理论:探析王阳明良知体验艺术论述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艺术理论:探析王阳明良知体验艺术论述略【摘要】工作总结栏目为您编辑了艺术理论:探析王阳明良知体验艺术论述略,供大家阅读参考。同良知体验审美论一样,良知体验艺术论是王阳明良知体验美学的具体展开。如果良知体验在审美论中着重主客体审美关系的话,那么在艺术论中就侧重于审美活动的个体与社会之关系。王阳明的艺术论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对艺术的基本看法,二、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三、王阳明美学之地位。这充分凸现了良知说顺利贯彻的生命力。一、王阳明对艺术的基本态度像其他大儒学家一样,王阳明在道与文的关系上,注重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但不否认文的重要作用,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中不可少的,而且
2、是其良知说的内在要求,但他反对虚文,主张古乐与今之戏子的相近。1.道(良知)与文(艺)在道与文的关系上,王阳明首先认为道对于文的主导作用,文就内在于道中。他说: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②很明显,这里的文是依附于道的,若只为文,就会失道。在王阳明看来,道即是良知(第105页),是造化的精灵、生命之本体。从这个角度说,文一定要内在于道,否则就无文。同时,他也认为文(艺)是义(第100页),而义即是良知(第102页)。这里就有道即文或文即道的涵义,同时也隐涵着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相统一的深刻思想。这是内在于良知说的,是对当时伊朱理学的教条化和
3、文坛上的复古主义极端形式主义的反动。实质上开启了性灵说的波澜。然而,文与道毕竟不是简单的同一,文在许多时候不能达到其本然的文(即道)。这种文就是虚文,是有害于道(文之本体)的,也就不是真正的文或艺术。这种虚文是王阳明所反对的,因此,他认为:天大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第7页)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第32页),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第8页)由此,他提出了他的诗言道说。他说:志于道是念念要去择地鸠材,经营成个区宅。据德却是经画已成,有可据矣。依仁却是常常住在区宅内,更不离去。游艺却是加些画采,美此区宅。艺者,义也
4、,理之所宜者也,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苟不志于道而游艺,却如无状小子;不先去置造区宅,只管要去买画挂做门面,不知将挂在何处?(第100页)这里,王阳明首先肯定了艺对人生的美化或积极作用(美此区宅)。同时,艺、义、道的内在统一,同是调习此心即致其知,使之熟于道。很明显,王阳明把道德情感内化为个体的审美心理,使人生审美化了,使艺术为人生服务。王阳明认为,艺术内在于道,是吾心的情感抒发,是喜怒忧惧等情绪的表现,是人生之诗。他说: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第254页)王阳明注意到了艺术的特殊规律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不是
5、隶属于某种社会目的的工具,而是要传达个体生命体验的情感。这是情与理的统一,是对孔子文质统一论的发展。2.古乐与今之戏子如前所述,王阳明及其良知说都是历史的产物。王阳明十分关注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统一,并提出了古乐与今之戏子相似即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我们知道,明代中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都市不断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以戏曲、小说为主体的,供广大群众消费的市民文学蓬勃发展,并成为文学的主流。这对于供极少数贵族欣赏的古典诗文无疑是一次致命的打击,这也是那些传统守旧的象牙之塔的书生所不愿看到的事情。因此,明代文坛,尤其是进入明中叶,为反抗粉饰太平,禁锢思想的台阁体,为挽救被日
6、益壮大的市民文学所冲击而逐渐衰落的传统旧体文学,出现了声势浩大的拟古思潮。随之,拟古主义与反拟古主义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与王阳明同时代的李梦阳、何景明就是高唱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进行复古的,但他们的复古不是对传统艺术精神的真正继承,而只是追求一种与古乐貌似神离的重格调法式的纯形式的摹拟,脱离现实生活,不关注广大群众的需求,以致走人拟古不化的境地(当然,李氏在晚年见到王叔武的真诗乃在民间③时,有些醒悟)。针对此种时弊,王阳明反对虚文,强调诗乐是吾习之外化和显现。从而强调既重视对古乐的继承,又注重当时出现的今之戏子的创新,并认为古乐与今之戏子的内在精神是统一的,都是吾心之显现。《传习
7、录》有一段文字集中反映了这一思想。先生曰:古乐不作久矣!今之戏子,尚与古乐意思相近。未达,请问。先生曰:《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戏子;《武》之九变,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圣人一生实事,俱播在乐中。所以,有德者闻之,便知他尽善尽美,与尽美未尽善处。若后世作乐,只是做些词调,于民俗风化绝无关涉,何以化民善俗?今要民俗反朴还淳,取今之戏子,将妖淫词调俱去了,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于风化有益。然后古乐渐次可复矣。(第113页)这段文字,许多论者认为是复古乐,我不敢苟同。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