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阳明“致良知”论的道德教育意义

关于王阳明“致良知”论的道德教育意义

ID:23511335

大小:5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8

关于王阳明“致良知”论的道德教育意义_第1页
关于王阳明“致良知”论的道德教育意义_第2页
关于王阳明“致良知”论的道德教育意义_第3页
关于王阳明“致良知”论的道德教育意义_第4页
关于王阳明“致良知”论的道德教育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王阳明“致良知”论的道德教育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王阳明“致良知”论的道德教育意义导读:王阳明“致良知”论的道德教育意义是一篇属于良知和道德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分享给每一位正在论文写作的学生们阅读参考。(陕西理工学院经法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摘要:王阳明致良知论,是其心学的最高概括,蕴涵丰富的道德教育价值.良知是判断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是维护人类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致良知论充溢着强烈的道德实践精神,对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关键词:致良知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10022589(2015)03023402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创建了系统的心学体系.他经过长期的思想磨炼和

2、体会修养,到约50岁时对自的心学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凝练和升华,提出了致良知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心学命题.这既是王阳明勤苦思索、千锤百炼、精觉体悟的结果,也是他继承以往的理学思想、诠释原有经典文本的产物.致良知是王阳明全部心学的最高概括,致良知论蕴涵丰富的、独到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一、王阳明对良知的解读良知一词系出孟子,孟子说:人不学而能,其良能也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心上》,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亲亲敬长的仁义心,亲亲敬长是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这种天生的能力被称为良知良能,发

3、源于人的不忍人心,也即四端心,即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此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四种规范的萌芽,称为四端.孟子的良知,主要是指先验和普遍意义上的道德意识.王阳明融汇前人思想基础上,对良知一词做了精细的阐释,赋予了良知多重蕴涵,用良知说来总结贯通他的全部思想.他自认为,自龙场悟道以后,他的思想不出良知二字,只是没有直接点出此二字而今点出良知,一语下,便洞见全体,谓真切简易、痛快淋漓.王阳明把良知说与心即理命题贯通起来,认为良知即心本体,亦即是人的本心.是圣凡贤愚人人自有的,外力量绝不能改变,既不能使增得一分,也不能使减得一分.良知作为人心本体,具有虚灵明觉的特性和常知常照的功能,

4、能照知一切是非善恶.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判断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是维护人类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为了强调良知辨知是非的功能,他突出了孟子四端中的是非心.他说:良知只是个是非心,是非只是个恶,只恶了是非,只是非了万事万变.[1]111知道恶穷了是非,穷了是非穷了万事万变.良知这种知事知非、善恶恶心,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王阳明认为良知还是宇宙存、运动的法则.他说: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良知的流行不息.[1]123天地间生动活泼的是良知的不断流行.圣人只是顺其良知发用,天地万物,俱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外,能作得障碍?[1]106天地万物俱我良知范围里运动,哪有超

5、于良知物?而也以说,良知是天理.这样,王阳明便将道德准则与客观规律皆内化于心,成其为良知.王阳明哲学特别重视良知作为准则的意义,他说:那一点良知,良知和道德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1]92王阳明看来,良知不仅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而且还要作为个人行为的准则,实现个体良生活(稳当快乐)的行动准则.良知是量度千变万化事物是非的标准,一切符合天理的是良知不符合天理的是障碍,失去了良知的本体.这里,良知的意义不止于内的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而且进一步充当了行为自律的内约束.二、致良知的基本内涵王阳明认为人具良知,良知是天理,又能行天理.良知人皆

6、有,但是常人心体发动机,往往受到私欲的牵蔽,从而使本心放失、良知遮蔽,做出不善的行为.此需要时时刻刻去做致良知的功夫,以心中的良知去除物欲的昏蔽,达到对本然知的认识.谓致良知,是把人先天具有的道德良知从人心本体向外推致开来,使其发用流行,贯彻于人的一思一念中.把良知天理应用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皆得天理.不过,王阳明又以为,致良知绝不是对此篇王阳明“致良知”论的道德教育意义原创shuoshilunwen/64510.良知本体有增加,而恰恰是要恢复的本来状态,使其按照本然状态发用流行.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回复他本来体用而.恢复良知的本来状态,顺其天则自然,这是致良知的功夫.从这

7、个意义上讲,良知自身有向外流行推致的功用,是即本体即功夫的.为什常人不能不昏蔽于物欲呢,王阳明以为良知本体无善无恶,但这本然体一动便产生了意,而意则是有善有恶的.心发便是意,良知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发用上也原是以为善,以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1]115良知发用流行即是意,良知本体无善无恶,意有善有恶.为何良知本体无善无恶,而意却有善有恶?王阳明认为除了圣人以外的寻常人,有世俗利欲心,以意念上见善恶.占绝本篇关于王阳明“致良知”论的道德教育意义论文范文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