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592708
大小:553.2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6
《致良知与致中和——王阳明中和论思想发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008年7月第32卷第4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Anhu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July2008V01.32No.4致良知与致中和——王阳明中和论思想发微翟奎凤(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摘要:王阳明对《中庸》诸范畴多有新解,特别是在对“中”与“和”的阐释上,王阳明提出了“中和一体”、“和上用功”、“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以及“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等重要思想。王阳明晚年思想归结于致良知,他用良知来诠释中和。王阳明的这一良知中和现,在宋
2、明理学中和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王阳明;良知;中和;已发;未发;心学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5019(2008)04—0040一06王阳明一生思想之发展和《大学》的关系最为密切,“与陆九渊以《孟子》为基本思想资料的基础不同,整个阳明哲学和结构都与《大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这也是阳明受到宋学及朱子影响的表现之一”。【lJ118在阳明学研究中,学术界对《大学》与阳明思想之关系作了很多探讨,但对《中庸》一书的很多重要范畴与王阳明思想的发展方面的讨论还不是很多。应该说,在阳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3、中,《中庸》一书也是很重要的。“正德、嘉靖间,阳明先生起,而与海内大夫学士讲寻知行合一之旨。其后因悟《大学》、《中庸》二书乃孔门传心要法,故论《大学》谓其‘本末兼该,体用一致,格物非先,致知非后,格致诚正,非有两功,修齐治平,非有两事’。论《中庸》则谓‘中和原是一个,不睹不闻,即是本体,戒慎恐惧,即是工夫。慎独云者,即所谓独知也。慎吾独知,则天德王道,一以贯之,固不可分养静慎独为两事也”’o_[21555。556而且,在阳明看来,《大学》和《中庸》之间的关系也极为密切,他认为“子思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3J16又说:“大抵中庸
4、工夫只是诚身,诚身之极便是至诚;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工夫总是一般。”¨p’《中庸》一书的很多重要范畴如性、命、道、戒慎恐惧、未发已发等等,阳明都多有讨论,特别是未发、已发之中和问题。“中和”之论见于《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问题亦即未发、已发问题是整个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阳明以前的很多理学家几乎对此都有过很多论说,特别是理学大家二程和朱熹对此都作过专门而深入细致的讨论。王阳明一生对中和、未发已发问题也发表
5、过很多独特的见解,在《中庸》思想的发展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陈荣捷先生说:“朱子以后,中和观念在其哲学中地位重要者为王阳明。”一1王阳明论中和大致有两大特色,一是主张“中和一体”,“动无不和即静无不中”,强调“和上用功”,二是认为“良知即是未发之中”,“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一、“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辨现有的多种文献总结性地概括了阳明思想的发展,其中很具有代表性的叙述是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中所说的“学三变”和“教三变”:收稿日期:2008—01—17作者简介:翟奎凤(1980一),男,安徽亳州人,北
6、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万方数据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自此之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熬坐澄心为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三字,然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知之后更无已发。此知自能收敛,不须更主于收敛;此知
7、自能发散,不须更期于发散。收敛者,感之体,静而动也;发散者,寂之用,动而静也。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u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旧J181.1跎黄宗羲认为,在龙场和江右间,阳明之“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然坐澄心为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是其学成之后教学思想变化的第一个阶段。钱德洪在《刻文录续说》里也对王阳明一生思想之发展作过总结,他说:先生之学凡三变,其
8、为教也亦三变。少之时驰骋于辞章;已而出入二氏;继乃居夷处困,豁然有得于圣贤之旨,是三变而至道也。居贵阳时首与学者为知行合一之说;自滁阳后多教学者静坐;江右以来始单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