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83794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5
《60例小儿腹泻的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60例小儿腹泻的临床分析【关键词】腹泻;小儿;临床分析腹泻是社区门诊的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水分增加,粪质稀薄,每日排便量≧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失禁、迫感、肛门不适等症状[1]。腹泻按病程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按病因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现整理我社区门诊1年收治的60例小儿腹泻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小儿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的
2、问题。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观察对象为2010年1月到2011年1月我社区门诊收治的60例腹泻患儿,诊断符合1992年北京会议修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标准,其中男34例,女26例。1.2临床特点所有病例均有大便性状改变,次数比平时明显增多,最多者达20余次,平均6~9次,其中稀水样便37例,占61.7%,稀便8例,占13.3%,粘液便5例,占8.3%,发热26例占43.3%,呕吐19例,占31.7%,腹泻伴轻度脱水13例,占21.7%,伴中度脱水3例,占5%,重度脱水1例,占1.7%
3、,合并上呼吸道感染例22例,合并支气管炎或肺炎者15例,伴营养不良3例。1.3治疗方法60例腹泻病例采用综合方法治疗:①合理使用抗生素,选择敏感药物,剂量和疗程要足够,一般疗程7~10天,直到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转阴,必要时继续1个疗程②全部病例均做适当食物调整;每日大便次数大于10次,且大便量多的病例采用豆奶粉喂养或去乳糖奶粉,大便镜检脂肪球阳性病例适当限制高脂肪食物喂养,添加粥或米汤等食物。其余病例延长乳类食品(牛乳、母乳)喂养间隔,并减少每次喂乳量。③全部病例均同时应用黏膜保护剂及肠道微生态
4、疗法。④纠正水、电解质紊乱。⑤补充微量营养素。⑥中医中药治疗[2]。2结果2.1年龄分布年龄小于6个月15例(25%),6~12个月21例(35%),12个月以上24例(40%)。2.2季节分布发病季节:1~3月7例(11.7%),4~6月21例(35%),7~9月23例(38.3%),10~12月9例(15%)。2.3病因及疗效感染性腹泻25例,占41.7%,病原菌主要是轮状病毒,其次是志贺菌、空肠弯曲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多表现为急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35例,占58.3%,主要有食饵性(饮食
5、性)腹泻病、症状性腹泻病、过敏性腹泻病及其他腹泻病,病因复杂,多表现为慢性或迁延性腹泻。本组患儿经治疗后都基本痊愈。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因素两大类。非感染性因素:致病原因为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少,消化酶的活性低,承受不了饮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如果饮食不当或喂养方式不妥都可引起腹泻。例如,进食过多、过少,不定时,进食成分改变,加糖太多;过早地添加辅食,如蛋黄、粥或菜等,使小儿不易消化;在热天孩子断奶,容易改变饮食内容等,都可造成腹泻。另外,
6、气候的变化,也可造成腹泻,如受凉可以使肠道功能紊乱;气候炎热或穿着过热可以使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减少,而造成消化不良,形成腹泻;感染性因素:肠致病原因为肠道内感染。由于细菌、病毒、真菌或原虫等随食物进入消化道,或通过污染的用具、手、玩具传播,或食物腐败、变质,细菌繁殖后的食物进入体内,引起消化道疾病,出现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有的可直接刺激肠道而引起腹泻。迄今,由于不合理的广泛使用抗生素,使得细菌肠道菌群失衡及耐药菌株的增多,给临床上治疗感染性腹泻病带来极大的困难[3]。正常肠道菌群减少的主要原
7、因是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及滥用,致使条件致病菌和真菌增多而使正常人发病。医学上对治疗儿童腹泻病的方法,应十分慎重应用抗生素,避免肠道菌群的失调以及双重感染,给腹泻的治愈造成影响。针对不同种类的腹泻病,除了大便培养和大便常规检查及药敏试验外,还有必要进行其他病原学方面的检测,但临床工作中,由于病原菌培养时间较长且阳性率低且社区医院多不具备检测条件,因此社区医生应根据检测的结果及临床特征来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是十分重要的。约30%的粘液脓血便患儿适合应用抗生素,此类患儿多数为侵袭
8、性细菌感染,如空肠弯曲菌、痢疾杆菌、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不合理应用抗生素,会造成腹泻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且可能会使体内正常菌群失调或者杀死,使菌群平衡失调,患儿的体抗力降低,成为医源性疾病的重要原因。本文中,针对不同病因,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合理用药并调整饮食,同时,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和消化道黏膜保护剂结合中医中药疗法,使肠道菌群平衡,重建肠道天然生物屏障保护作用,吸附毒素和病原体,维持肠细胞正常分泌与吸收功能,增强其屏障作用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参考文献[1]沈晓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