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82897
大小:4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05
《“狐假虎威”教学生成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狐假虎威”教学生成与反思赵静“狐假虎威”是一则寓言故事,出自于《战国策·楚策》,通过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故事,来比喻生活中某些人借助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的现象,勾画了自身没有真才实学却仗着小聪明借势欺人者的狡猾嘴脸,在文本中,狐狸成了狡猾的象征,成了仗势欺人的形象代言人。从心理学角度看,狐假虎威可以算是一种心理防卫方式。心理防卫方式最早是由早期精神分析学派提出来的。所谓心理防卫,就是当人们面临困难、冲突、挫折时,为了不至于在情绪上引起过分的痛苦与不安,可以采用一些心理上的措施或机制来进行自我保护。心理防卫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叫“认同”,狐假虎威便是此
2、方式的一种表现。可“狐假虎威”是贬义词,这是约定俗成的。课文第二自然段开头就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狡猾。我想这个词语就为我们定下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学生领会到了课文的中心主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初步引导他们能够辩证地、全面地认识事物。本以为这课可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我却听到了一个孩子的声音:“有没有搞错,这样的狐狸也有人喜欢?”狐狸是狡猾还是聪明呢?教室里炸开了锅,“狡猾,这还用说吗?”“聪明,聪明……”干脆请大家重新回到故事当中去,通过一场辩论赛去寻找证明观点的依据。孩子们迅速被分成了甲方乙方。甲方:课文中有“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说明狐狸在
3、打坏主意,不就是狡猾吗?乙方:“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狐狸应该救自己。甲方:“狐狸带着老虎朝森林深处走去,神气活现,摇头摆尾,”没有真本事,装成了不起的样子骗老虎,就是狡猾。乙方:不演得像一点,老虎不相信,还是要吃了它,为了保护自己,把老虎也糊弄了,真是聪明。双方僵持不下,我顺势说道:“‘眼珠子骨碌一转“摇了摇尾巴’,这样的内容你还在哪篇课文里见过?”“狐狸和乌鸦”’,学生说。我个人认为,在“狐假虎威”中再用类似的词语绝非偶然,是为了突显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引导他们通过回
4、忆、比较体会这些狡诈、做作的神态是狐狸惯用的伎俩。是啊,灵活的脑子用在正道上就是聪明,用在歪门邪道上就是狡猾。如果这样分析,狐狸是借老虎的威风赶走百兽,保护自己,那有什么错呢?可是,就写作意图来说,这课还是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文字来体悟狐狸的狡猾的,而非聪明。通过辩论,学生们有的认为狐狸是狡猾的,有的则认为狐狸是机智的。不同观点的支持者,依据文章中狐狸的形态及语言特点进行辩论。学生们都在辩论中展开思维,明白了评价某一件事或一个人的时候要有充分的依据。反思:1.我们希望“甲方乙方”的出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曾多次提到多元的问题,如“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
5、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2.不能为了出现而出现“甲方乙方”。我们希望课堂中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因为过于注重多元化,而使学生分散注意力,产生错误的分析结果。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探究一些与文本本身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课堂教学往往会滑向失控的边缘。3.引导“甲方乙方”走向正方。不同的学生,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但无论如何解读,都不能离开文本的“作品视野范围”。“多元解读”并不等于随意解读,它必须源于课本,有根有据。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要把好价值观取向的
6、舵,不能任学生随意曲解,要注意适当地点评、回拨,要符合健康的审美情趣,包括对崇高的敬仰和正义的赞美,对弱小的怜悯,对恶者的抨击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理解多元解读,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平台,使学生正确感知文本,真正学有所得。(单位:江苏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