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80104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5
《“周报热”探析-第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周报热”探析
2、第1内容加载中... 去年底今年初,国内新闻界出现的一个现象颇耐人寻味,那就是各种周报纷纷推出,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周报热"。其实周报并非现在才有。但是以前的周报,大多是由于财力、人力所限,发行量不大,影响面狭窄,没有实力办成出版周期更短的报纸,所以只有屈居报业大家族中的"小弟弟"地位。一旦实力壮大,翅膀长硬,就迫不及待的缩短周期,改成周二、周三、周四报等,甚至奋不顾身地往日报的"丛林"中挤。现在的情况则不同,是报社自觉地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周报这一品种,并在正式实施之前精心策划、论证
3、,在人力、设备的配置上也有明显的"政策倾斜"。有些甚至是从原来的周三、周四报或日报重新改回周报的。这种局面的逆转,其内在动因是什么?"周报热"的背后又蕴含着临近世纪末的中国报界一种怎样的思考和选择呢?我们在此作一番粗浅的探析,求教于方家。目前所能见到的周报,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有独立刊号、独立发行的单期周报,每周只出一期,版数多少不一,如1997年9月25日从周四报改版的《浙江青年报》,每期四开32版;1998年元旦从原《公共关系报》改版的《钱塘周末》,每期对开8版;上海的《生活周刊》,每期3
4、2版;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为您服务报》等。另一类是也有独立刊号和自己发行网络的系列周报,如1998年3月1日从原来的日报改版的《经济生活报》,每周一、三、五分别推出《今日人家》、《今日消费》、《今日证券》,每期16版。还有一类是依托大报(主要是日报和晚报)出版发行的周报,和大报共用刊号和发行网络,是大报的"附属品"。最早是用来作"补充"的,弥补大报在某些报道题材、报道深度以及形式较刻板的不足。如曾经红火一阵的"周末版"。后渐趋成熟,自成风格。这类周报中间既有单期的周报,如上海《解放日报》出版的
5、《申江服务导报》;也有系列周报,如《钱江晚报》去年底开始每周推出《新闻周刊》和《国际新闻周刊》,杭州日报下午版今年3月始每周出版《文体周刊》、《生活周刊》、《投资周刊》等,上海《青年报》每日除出正报外,还分别出版《立》、《金》、《球》、《品》等七份周报。周报的"走俏",与以下几个的方面原因密不可分:首先,"周报热"的形成是大众传媒竞争白热化的结果。电视利用声像的优势,利用观众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利用"现场直播"不受时空影响的手段,在第一时间内将信息传达给观众,对报业构成了直接的威胁。而在电视时代,人
6、们对动态信息的需求基本上可以从电子媒介中得到满足。因此,报纸如果希望通过缩短周期与电子传媒争速度,就好比是与电子传媒硬碰硬地拚刺刀,以己之短搏人之长,败下阵来也在情理之中。而报纸的优势住住在于易保存,且不像电子媒介那样,传递信息转瞬即逝,过耳不留,报纸可以反复阅读,仔细研读。若加大集纳式报道的容量,更注重背景深度的挖掘,自然又如同做成了炸药包,其爆发力和冲击力便可与电子媒介相抗衡。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中,出版周期相对较长、有条件搞深度报道的周报,水到渠成地出来"抢滩"。其次,新时期的报业面临着产业结构的
7、重组,而周报的"批量"出现正应合了这种调整的需求。国内外报业经营管理的大量研究成果证实,报纸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最终必然要走上市场化道路,让市场说话,优胜劣汰。报纸要生存并且稳健地发展,必须有一个完善合理的产业结构,既要有日报、晚报、下午版,也要有周报、周三、周四报,将来还需要有晨报、午报等。品种单一,不思进取,意味着报业自掘坟墓。而仅从浙江省报业现状来看,据统计,截至1997年2月28日全省共有正式报纸86种,其中综合性日报32种,晚报8种,其他行业专业报和社会群体对象报等共46种,发行上基本形成
8、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但全省有影响的、发行量突破10万份的周报数为零。这样一种报业结构是不尽合理的。因此,从去年下半年出现的周报改刊热也是完善报业结构的必然结果。再次,周报填补了读者的一些需求空白。一方面,报纸读者的分众化趋向越来越明显。有些读者满足于泛泛地了解一些动态信息,属于"来者不拒"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希望提供给他的信息能够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特别是在零售市场,购报者往往会首先购买能满足自己需求的报纸。当综合性的日报、晚报因为"面面俱到"难以讨好所有的读者时,专题性或系列性的周报便"乘虚而入"
9、,来瓜分一杯羹。所以在《经济生活报》推出《今日证券》后,便马上在零售市场上受到了证券投资者的青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