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79995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5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前沿扫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前沿扫描 20世纪50年代初,当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进行规划、建设时,曾有历史学权威对其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表示怀疑。的确,当时所理解的现代文学,一则时间短,从1917年文学革命发难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只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与三千多年的古代文学竟有百倍之差;二则那段历史刚刚过去,缺少历史学科所需的时光淘洗。但是,因为现代文学特殊的历史地位──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文学转型,承担了现代精神建构的文化重任,参与并见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所以,经过几代学者的艰苦努力,如今,现代文学史不仅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当之无愧,而且不断给整个人文学科提供新鲜的话题。 近年来
2、,现代文学研究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历史时段的理解向前后延伸。“20世纪文学”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打通了过去壁垒森严的近、现、当代的界限。书名标明20世纪的中国文学通史、文体史、地区文学史著作如雨后春笋。与此相应,许多高等院校中文系的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合为一个教研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开辟“近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栏目,倡导扩大学术视野。2002年10月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以“四十年代与‘十七年’(1949-1966)文学”为题,探讨现当代文学的转型与发展、差异与联系。会上揭晓的首届王瑶学术奖,九项获奖成果中就有两项属于“打通”之作:刘纳的专著《
3、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洪子诚的论文《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2003年3月评出的唐 青年文学研究奖,获一等奖的四篇论文中,也有王枫的《刘师培文学观的学术资源与论争背景》,其视野上溯至晚清。现代文学研究不单单是跨越既有畛域,涉足近代与当代,更为可喜的是无论研究哪一时段的文学现象,都表现出贯通的历史意识。 二是对“现代”指认的范畴有所扩大。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现代文学即等于新文学,而同一时段的旧体诗词则被排除在外,只有特殊场合,譬如鲁迅的《自题小像》才作为崇高人格的例证被引用,而并非作为一种文体予以肯定。通俗小说堪称难兄难弟,要么视若不见,要么作为旧文学
4、的沉渣泛起而大加挞伐,就连与时俱进、并且拥有广大读者的张恨水也未能幸免。其实,新与旧之间的关系,不只有对峙、冲突、阻遏的一面,也有竞争、互渗、互动的另一面。近年来,尽管仍有学者坚持绝对排斥的立场,但将旧体诗词与通俗小说视为现代文学的组成部分,已经趋于成为现代文学界的共识。有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开始尝试将旧体诗词纳入视野,多种文学史著作列出专章,梳理通俗小说与新文学小说交织并行与互渗、互动的历史关系,阐释前者或隐或显的现代性因素。范伯群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更是以丰赡的史料与多重视角描绘出通俗文学全景图,为整个现代文学的历史叙述拓展了视野。随着历史主义精神的确立,关于保守派的认识发
5、生了显著的变化,如学衡派,不再单纯地视为新文学的对立面,予以全盘否定,而是注意到其文化保守主义的历史价值,将其看作现代文学建设的共同参与者。整理国故也得到重新评价,被认为是民族文化顽强生命力的内在要求,是文化转型过程中对外来影响与民族传统关系的自行调整。 三是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现代文学发展中外部的文化关联与内涵的文化因子,经多重文化视角的观照,得到颇为开阔而深刻的揭示。制度文化方面,有关于三四十年代政治审查制度的研究,也有关于“十七年”审查内在化──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绿皮书”出版前作家对旧作的修改──的研究;传媒文化方面,有商务印书馆、泰东图书局、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与
6、文学关系的研究,也有《申报》及其《自由谈》副刊、《大公报》文学副刊、《新青年》、《小说月报》、《现代》、《论语》等报刊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地域文化方面,仅湖南教育出版社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就包括吴越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上海城市文化、东北黑土地文化等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教育方面,有清华、西南联大、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等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宗教方面,涉及道教、萨满教、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民族文化视角,有关于老舍与满族文化、沈从文与苗族、土家族文化等的研究;性别文化,主要是女性主义视角,有对冰心、丁玲、张爱玲等女性作家的解读,也有对男性作家文学世界中的
7、性别歧视的揭露,其次,还有男性性别视角的研究,体察文学所表现的现代生活中男性的种种困境。 文化研究的成绩固然可喜,而且尚有开拓的空间,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毕竟有其自身的审美本质,因此不能以文化研究冲淡甚至取代审美研究。现在中学语文教学通常把文学作品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要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应付考试。高等院校的文学教学中,作家生平+作品主题+风格特征的陈旧模式仍有相当大的市场。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制约下,对于意境、声韵、情调、文笔乃至文本艺术结构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