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与预后分析

5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与预后分析

ID:9675990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5

5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与预后分析_第1页
5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与预后分析_第2页
5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与预后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5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与预后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5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与预后分析  1.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共52例,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同时把血小板计数<50×109/L定为重症血小板减少[1]。其中男31例,女21例,早产儿37例,足月儿15例,出生体重<2500g34例,早期血小板减少症(日龄<7d)27例,晚期血小板减少(日龄为7~28d)者25例,其中重症血小板减少症7例,占13.5%。临床表现无出血症状者27例,占51.9%;以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和(或)扎针部位止血困难为

2、主要表现者17例,占34.6%;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者4例,占7.7%,颅内出血3例,占5.8%,肺出血1例,占1.9%。血小板计数<50×109/L7例中细菌感染2例、新生儿窒息2例、胎传梅毒1例、出血坏死性肠炎1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1例。  2.病因分类  本组5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病因分类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居第一位(28/52),占53.8%。新生儿窒息居第二位(11/52),占21.2%。早期血小板减少症(日龄≤7d)27例中占前两位的主要原因为新生儿窒息(11/27)及细菌感染

3、(8/27),晚期血小板减少(日龄为8~28d)者25例中主要原因为细菌感染(20/25)。表15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分类(略)  3.治疗  所有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均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对于血小板计数<50×109/L或有出血症状者予维生素K1、止血敏、立止血静脉注射并予静脉丙种球蛋白,部分依据出血程度输注血小板或冷沉淀凝血子,消化道出血者予立止血鼻饲。  结果  本组5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中49例治愈或明显好转,占94.2%;死亡3例,占5.8%。死亡3例中,1例为出生重度新生儿窒息并发多脏器衰竭

4、,1例为极低体重儿继发全身感染导致DIC,1例为出血坏死性肠炎。生后感染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者若无严重并发症者不用特殊治疗,随着感染控制,血小板逐渐上升,预后较好。新生儿窒息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者随着缺氧症状改善,脏器功能恢复,血小板多在生后5~7天恢复正常。宫内感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者多伴有各种先天畸形(胎传梅毒1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2例中1例合并婴儿肝炎综合征、1例合并小头畸形,预后差。寒冷损伤、新生儿溶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均治愈。先天性再障1例经静脉丙种球蛋白

5、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后自动出院。  讨论  健康足月儿和早产儿的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为(150~350)×109/L,一般认为血小板计数(100~150)×109/L者视为可疑异常,<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50×109/L为重症血小板减少,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在NICU中发病率较高,多数出血症状不明显或仅表现为皮肤出血点或紫瘢,易被忽视,重症血小板减少可导致肺出血、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合并症,严重威胁患儿生命,是新生儿期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故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对减少严重并

6、发症及降低死亡率十分重要。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很多,以感染、新生儿窒息等为主,各年龄段的病因侧重有所不同。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血小板减少症(日龄<7d)占前两位的主要原因为新生儿窒息及细菌感染,晚期血小板减少(日龄为7~28d)者主要原因为细菌感染。其他常见的原因还有宫内感染、寒冷损伤、新生儿溶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出血坏死性肠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与文献报道相似[2]。细菌感染时血小板非免疫性破坏是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血小板对细菌脂多糖(LPS)和炎症介质产生反应造成凝集,这种凝集效应会因血小板和白细胞间相

7、互作用而加强。免疫机制也参与感染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约30%重症感染患者可检测到非特异性血小板相关抗体,这种相关抗体结合血小板表面细菌产物,或结合变异血小板,或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血小板减少,其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及预后与感染严重程度有关[3]。本研究结果显示细菌感染所致血小板减少多为轻症,仅7.1%(2/28)为重症;轻症者经有效抗感染治疗3~5天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重症感染所致的重症血小板减少预后差,除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外,尚需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和/或输注血小板悬液,本研究2例细菌感染所致重症血小板减少1例为极低体

8、重儿并发DIC最终死亡,1例并发严重的颅内出血存活后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巨细胞病毒、梅毒螺旋体等可造成网状内皮系统增生,血小板破坏增加,或巨核细胞形态改变,血小板生成减少[2]。经治疗后血小板可恢复正常,但宫内感染患儿易并发先天畸形故预后不良。本组3例宫内感染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经治疗后血小板均恢复正常,但胎传梅毒1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CMV感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