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描述:《0.25%布匹卡因与0.4%罗哌卡因用于颈胸段硬膜外麻醉的效果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0.25%布匹卡因与0.4%罗哌卡因用于颈胸段硬膜外麻醉的效果观察【关键词】低浓度;布匹卡因;罗哌卡因;颈胸段神经阻滞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0例女性乳腺手术病人(ASAⅠ~Ⅱ级),年龄20~87岁,身高160~174cm。麻醉前常规禁食水8h,均预先静脉输注复方氯化钠500ml。依使用的局麻药不同,将病人分为0.25%布匹卡因(Ⅰ组)和0.4%罗哌卡因组(Ⅱ组)各30例;Ⅰ组病人年龄为53岁(20~87岁),身高均163cm;体重平均60kg(45~76kg),Ⅱ组年龄平均为50岁(19~81)
2、,身高平均为165cm;体重平均为59kg(45~75kg)。Ⅰ组病人,依据年龄的不同,又分为Ⅰa及Ⅰb两价目亚组各15例,两组的年龄段分别为20~55岁及56~87岁;同样,将Ⅱ组也分为Ⅱa及Ⅱb两亚组各15例;年龄段则分为19~55岁和56~81岁。1.2方法全组病人均于右侧屈膝头低背弓位下,选胸L3~4节段正中入路行硬膜外穿刺,经一系列方法判定硬膜外腔位置准确无误后,向头侧置管5cm。平卧开始监测NBP、HR和SpO2后,两组病人均导管注入所用药物的试验剂量,均为2ml。观察5min无脊麻征象后
3、,Ⅰ、Ⅱ两组病人均一次注入20ml拟用的布匹卡因或罗哌卡因,密切观察病人生命指征和麻醉平面变化,麻醉效果满意后,即可开始手术。 2结果见表1。表1两组病人用药及麻醉效果比较3讨论[1~6]两种上述浓度的药物用于胸段硬膜外麻醉,对呼吸无明显影响,尤其Ⅱ组病人,罗哌卡因麻醉起效后出现的感觉与运动神经功能分离的独特优点,使本组比Ⅰ组麻醉起后发生膈神经阻滞,出现胸闷、不适的比率显著减少,麻醉效果也非常满意。而在Ⅰ组,有3例(10%)的病人,自述有胸闷、气短、呼吸不畅感觉。但SpO2无显著变化(>96%
4、)。全部病人在麻醉中均用面罩吸氧。Ⅰ、Ⅱ组均能很好地满足手术要求,不需辅助静脉麻醉药。在麻醉期间,两组在HR、BP、SpO2变化方面,情况接近,但收缩压的下降幅度较舒张压大,发生时间方面Ⅰ组也明显快于Ⅱ组(分别为麻醉后20min和30min),这与Ⅰ组使用的布匹卡因对胸交感神经、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快有关。将Ⅰ、Ⅱ两组中的亚线之间互相比较,Ⅰb及Ⅱb两亚组HR,BP变化幅度明显大于Ia及Ⅱa,表明在老年人,迷走神经张力较成年人高,麻醉后交感神经阻滞降低了心脏收缩力,减少了心肌血供。可见,在麻醉前心率即已
5、有偏缓的老年患者,麻醉中要尽可能保持心率和血压接近基础值。Ⅰ、Ⅱ组相比,Ⅰ组麻醉起效快,维持时间也长。已有实验证明,罗哌卡因的效能比布匹卡因低40%左右,要使两药达到相同的效能,需将前者的浓度提高40%。在麻醉平面扩散范围方面,由于两组的用药容积接近,无明显差异。全组60例临床麻醉表明,0.25%布匹卡因及0.4%罗哌卡因都可安全用于中老年人胸段硬段硬外麻醉,效果起效后因具有感觉与运动神经功能分离的优点,发生膈神经阻滞,出现胸闷、不适的比率显著减少。但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麻醉维持时间逊于布匹卡因,如果
6、出现镇痛不全,可适当提高药物浓度30%~40%,必要时辅用静脉麻醉药物完成麻醉。对于年龄大于55岁的病人,要注意麻醉期间的心率,血压管理,常规吸氧,防止发生呼吸抑制等意外情况。【参考文献】1金有豫.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3-94.2郑思竟.人体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50-351.3谭和娟.麻醉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3-74.4庄心良,曾因明,陈百銮.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202-1203.5GaisenRR,Venkateswa
7、renP,CheckTG,etal,parisonof0.25%Ropivacaineand0.25%Bupivacaineforepiduralanalgesiaforlaborandvaginaldelivery.JClinAnesth,1997,9(7):564-568.6苏帆.麻醉手术前评估与决策.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34-435.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