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64214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5
《以“学生为中心”高职教育观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以“学生为中心”高职教育观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阐述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以及全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必须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即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和重组课程体系的目标、要求与原则;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法、措施与途径。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
2、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学院和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与引导;主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实施一系列的改革: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教学改革;从学生道德行为、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目标。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人为本,确立尊重个性发展的质量观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其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差异性较大。这就要求我们高
3、职院校应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信念,依据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现代教育质量观,对不同的需求确定多样化的培养规格和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尊重个性发展的质量观。从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看,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所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反映当今社会生产力水
4、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反 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发展学生个性,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 大众化的高职教育必须确立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的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英国首相布莱尔称:“人的才干是与生俱来的,但却总是潜藏着。任何人的才干得不到开发,就意味着英国的失败。才干是21世纪的财富。任何人潜能的释放都会增加我们的财富。”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对于高职学生,我们在教学设计、组织和
5、实施中更要特别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用与学科教育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使教学更适合开发他们的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鉴于以上考虑,我们在教学组织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构建灵活实用的课程体系,满足自主学习和就业的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社会功能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对于举办大众化教育的高职院校来说更应该有这种紧迫感、责任感。通过构建灵活实用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的三者关系,将针对性、适应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学院自升格为高职
6、学院以来,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为尊重学生对职业的选择,构建灵活的课程体系,建立起校系两级必修、选修课教学平台,完成大学生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设置主干专业课、专业模块课(专业方向选修),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在校级平台上可以实现校内专业的再选择,在系级平台上可以实现系内转专业;通过模块课程的选择,可以实现某一专业下的专业方向选择。专业模块课针对性强,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要求相一致,学生能较快掌握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因而
7、能寻求到较理想的就业岗位,并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实现学院提出的与办学层次相适应的高质量的就业目标。 为帮助学生选专业和选课,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作用,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学习,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实践“学用一体化”教学思想,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学院各专业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结合各自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学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将素质教
8、育和能力培养作为教学主线,突出应用性和专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就业岗位的需要相一致。 我院各专业在“学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主要形成了以下经验:(1)专业理论与实训项目采用讲练结合,学与用有机结合,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相互提升,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2)实训过程与内容在仿真或真实的环境中实施,使学生的技能与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紧密结合;(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