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成分化学转化及其转化产物活性研究进展

中药化学成分化学转化及其转化产物活性研究进展

ID:9657165

大小:6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4

中药化学成分化学转化及其转化产物活性研究进展_第1页
中药化学成分化学转化及其转化产物活性研究进展_第2页
中药化学成分化学转化及其转化产物活性研究进展_第3页
中药化学成分化学转化及其转化产物活性研究进展_第4页
中药化学成分化学转化及其转化产物活性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化学成分化学转化及其转化产物活性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药化学成分化学转化及其转化产物活性研究进展【摘要】按照化学转化对中药化学成分生理活性的影响,总结了20余种中药化学转化的方法以及经过转化后所得产物生理活性发生的相应变化。【关键词】中药化学成分化学转化生理活性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是中药综合利用的深化。中药若以原药使用,有时其药效价值和经济价值较低。利用化学方法,改变中药材中的某些药效成分的化学结构,从中获取符合人体需要的药物,这在药物资源的利用中,尤其是中药材的开发利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近年来,对于中药化学成分化学转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对先导化合物或老药结构进行合理改

2、进或修饰而开发出来的新药,往往具有更理想的理化性质、药代动力学性质,或者膜透过性增强、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提高,或者具有靶向作用、选择性提高、毒副作用减弱的优点。本文将对近年来通过化学转化来改善中药生理活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1改善药物的溶解性能药物发挥药效的重要前提是首先药物要到达作用部位,并形成一定的浓度。而对于一些水不溶性药物,由于在水溶液中溶解度低,不仅影响到其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和作用部位的有效浓度,而且还影响剂型的制备和使用。例如双氢青蒿素(Dihydroaitemisinin)的抗疟活性强于青蒿素(Artemisinin)

3、,但水溶性低,不利于注射应用,将其制成青蒿琥珀酯(Artesunate),利用琥珀酸具有双羧酸官能团,一个羧基与双氢青蒿素形成单酯,另一个游离羧基可形成钠盐来增加水溶性,不仅可以制成注射剂,而且还提高了生物利用度,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疟疾。还有为了改善川芎嗪的水溶性和寻找生物活性更好的川芎嗪衍生类化合物,杨杰等[1]通过化学结构修饰的方法,以川芎嗪为先导化合物,将其与硫酸、丙二酸、阿魏酸等几种化合物反应制成盐类,同时还进行了川芎嗪和其衍生物抗自由基活性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得到的五个化合物中,化合物Ⅰ、Ⅱ、Ⅴ具有比川芎嗪更好地清除·O

4、H作用,且水溶性较川芎嗪大为改善。川芎嗪现已可人工合成[2],主要路线见图1。图1川芎嗪合成路线唐刚华等[3]合成了阿魏酸川芎嗪,反应式见图2。王靖等[4]研究发现通过结构修饰并改变葛根素空间构型,可以改善葛根素的水溶性和脂溶性,从而增强葛根素的药理活性和药效。葛根素为异黄酮碳苷,其7,4′-二羟基为活性基团,其中7位羟基因受8位糖的位阻影响,活性较4′位羟基弱。1978年Ronald等全合成了7,4′-二甲氧基葛根素。1999年杨若林等[5]分别选择了对葛根素脂溶性、水溶性和空间结构有较大影响的基团,用醚化及酰化的方法对葛根素

5、的酚羟基和糖C-6′醇羟基进行了修饰;由于7,4′-二酚羟基显示酸性,改善葛根素溶解性能的结构修饰主要集中于酚羟基,而由于异黄酮母核的平面结构,对其空间构型的修饰主要集中于糖部分;他们经结构修饰得到了10个衍生物(G1~G10,见图3),并用彩色微球法(Col2oredmicrospheres)研究了葛根素衍生物G1、G2、G7、G9和G10对兔眼内各组织(脉络膜、视网膜、睫状体、虹膜)血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G9和G10均可增加眼内各组织的血流量(以葛根素为阳性对照)。丹参酮I是丹参脂溶性部分中三个主要成分之一,但是溶解度差,生

6、物活性低。于丹参酮I的分子中引入某些极性基团,一方面可以增加其极性,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其非平面性,从而改善其生物活性。计算机分子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在丹参酮I分子2位引入链状仲胺对分子的空间平面性影响不大,而在此位置上引入环状仲胺,由于氮杂环的存在对丹参酮I分子非平面性影响较大。因此,杨东等[6]设计并合成了以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为母核的直链和环状仲胺衍生物,并首次将某些氨基酸分子引入丹参酮分子中,目的是通过改变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分子的空间形象和极性,寻找生物活性好的丹参酮衍生物,并通过不同取代基对衍生物活性强弱的影响进行

7、构效关系进行探讨。该实验采用经典的Mannich反应条件[7],在冰乙酸中将母体化合物和相应的胺及甲醛搅拌加热得到目的产物。反应路线见图4。大豆异黄酮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除具有抗癌、抗氧化、雌性激素样等作用外,对人脑血管系统及骨代谢等也有明显影响。但由于其具有异黄酮骨架,脂溶性和水溶性均较差,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有人曾用物理方法改善其溶解性,但效果不明显。因此用化学方法对其进行结构改造,解决它们溶解性差的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国内仅有近两年来对异黄酮类化合物大豆苷元、单甲氧基大豆苷元、单甲氧基

8、染料木素及尼泊尔莺尾苷元的磺化报道[8~11]。为了进一步丰富大豆异黄酮的性质和种类,改善其溶解性,解决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生物利用度低、吸收差、显效慢等缺点,刘光谦等[12]以大豆异黄酮类化合物大豆苷元及染料木素为先导化合物,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制得了4′,7-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