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格在反思中升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人格在反思中升华 Keyation 我们育人者,总是挖空心思,按照自己的意愿、标准去要求学生,强制学生,刻意将学生装在自己设定好的“套子”里,不能旁枝斜出。导致学生没有了思想,没有了个性。这就是思想僵化的教者,用僵化的思想培育出一个个思想僵化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情感脆弱、亲情冷漠、身体柔弱、思想僵化、行为怪异。我不禁要问:“这是有用的人吗?” 有时,我们育人者,总是将学生过于理想化,容不得学生有丝毫的出格行为,总想按照自己的思想,主观意志去塑造属于自己理想化的学生。然而,没有达到教者理想化的那大部分学生又怎
2、样呢?不言而喻,会被我们无情地抛弃! 学生受到不公正待遇,遭受冷漠、蔑视、歧视、排斥,甚至是抛弃!这种不健康心理,在我们的部分教师心中根深蒂固,这种教育模式何等残忍! 几年来,我一直在反思,在反省。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实在太多,以牺牲决大多数学生为代价,拼命去抓那几个、十几个属于教者理想化的所谓尖子生。这些学生一旦考入重点学校,实现了教者的理想,我们的教师是何等荣耀!在这种成功的背后,有谁去真正思考过、反思过,甚至是自责和深刻检讨过。近几年来,我一直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由于几十年的教育积弊,给社会、家长、教师和学
3、生带来了严重的误导,一时间想改变它,跳出这个怪圈是何等地艰难! 一个时期以来,经过认真思考,深刻反思目前“应试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冲出“围城”,认真探讨消除“应试教育”弊端的手段和方法,力图找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受教育者必须得到尊重!这是搞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工作中,切实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使其人格得到应有的尊重,真正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这是引领教师走进“新课堂”的关键所在。 在工作中,我曾经接触过许多具有这样或者那样问题的学生。在和其交流时我说:你就是老师的孩子,老师
4、会和你的父母一样去关心你、呵护你。在某种意义上说,老师胜过你的父母。有了这个前提,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师生是平等的主体,学生消除了顾虑,愿意与老师交流,敞开心扉,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表明自己的态度——今后应该怎样做。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一定会知道今后应该怎样做! 记得以前看过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其教育的魅力至今一直影响着我。下面我将这个故事简单的描述一下: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
5、,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
6、束了。” 如果我们将学生看成孩子,我们是否就有了亲切感,就有了包容心。将“学生”首先看成“孩子”,我们就会像对待同龄的孩子一样去对待我们的学生。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在教育工作中“孩子”概念的正效应。 将“学生”首先看作“孩子”——看作是既有优点,同时又有很多缺点的孩子。孩子是学生、学生是孩子,孩子就同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关爱和呵护!工作中,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一定能够唤起我们的良知! 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尊重、多付出一点爱心,这何尝不是一种人格的升华!所以说:不放弃每一名学生,不择生而教。这应该是我们育
7、人者的最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