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699342
大小:2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13
《在活动中探究 在反思中升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ORD格式--可编辑--在活动中探究在反思中升华——“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引发的思考青山湖区京东学校王仪娟在一次全区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我和另一位教师共同执教了同一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第一堂课是程老师执教,我上的是第二堂课,课后,我们简单介绍了本课的设计意图,主持人区教研员刘老师在评课后提出了几个疑问让大家探讨:问题1:两堂课,对于例3“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内容,你认为可以要还是不要?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
2、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我开始就创设了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学校组织学生秋游,好东西当然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分物品是学生生活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再现生活中“分月饼”的场景,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平均分”,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铺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
3、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提供了探究的材料和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如:在认识几分之一时,让学生折出一张纸片的1/4,学生操作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形状相同,折法不同;其次是形状不同,折法也不同。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WORD格式--可编辑--两堂课教学共同之处是:加强直观教学,注重学生操作。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
4、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第一堂课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4比1/2大,这时程老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课件演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
5、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第二堂课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现了教材的重组。学生在学习分数的读写法,充分操作1/4,认识几分之一后,与程老师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我没有急着让学生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而是直接进入巩固练习,拓展深化环节。注重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对于例3“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内容的选择,我认为不管要不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根据
6、所任教学生的学情进行取舍,如果是学情好的,师生配合默契的可以加“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教学内容,如果是借班上课,对学情不甚了解的,还是不上这一内容为好。我和程老师都是借班上展示课,她是本校的教师,对于学情比我了解的更多一些,所以我选择了保守的做法。问题2:练习当中,分作业本的设计,在这节课涉及一些物体的平均分妥不妥当?第一堂课在最后练习环节设计了一道分作业本的习题,教师提问:如果把这些作业本分给四位同学,每人分得这些作业本的几分之一,分给六位同学呢?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让学
7、生的思维从已有的经验向最近发展区过渡。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一个具体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半个”----WORD格式--可编辑--月饼的结果的时候就引入了新概念,也就是为什么要引入分数。新课标明确指出,本学段只需要学习一个具体物体平均分产生的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五年级下册教材中才考虑一些物体平均分的问题以及单位“1”、分数单位两个新的概念。在这节课中就涉及一些物体的平均分应该是为时过早的。只有吃透课程
8、标准,才会站得更高一层,把教材看成是知识的载体,灵活选用教材的知识,用整合的思想处理教材的内容,既减轻了师生的学业负担,又把握了教学要求。坚持以课标指导教学,将课标中规定的内容落实到教学之中,也就等于抓住知识点、教学重点难点,只有对教材深入的了解,才会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才会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