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ID:9651670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4

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个问题_第1页
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个问题_第2页
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个问题_第3页
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个问题_第4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个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个问题[摘要]在新课程全面推广的背景下,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忠实于规训的机械操作和形式化的误读倾向。这些倾向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作为新课程具体实施者的一线教师,要合理面对规训,避免误解,在改革过程和教学实践中成为一名自主的教学实践者。[关键词]新课程;规训;误解;独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倡导至今,由实验进入到全面推广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新课程俨然成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话语,成为研究和指导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理念。然而,新课程归根到底要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这就需要我们走出纷繁复杂的“我以前很喜欢我们语文老师上

2、的课,从头到尾娓娓道来,十分动听。可现在他经常拿着录音机或图片等物品来上课,还不断地向学生提问。虽然教具比以前多了,花样多了,但他的课没以前动听了。”“学校的活动越来越多,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但直到活动结束,我们也不知道这些活动是在做什么。”很显然,在新课程理念下,一些教师开始做一些变革——改变自己以前的教育教学方式,将一些新鲜的东西搬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他们认为,提倡新课程理念就要破除传统教育的一切,在有意无意之间把新课程与传统教育对立了起来。这样一来,我们的教育观念无疑陷入了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方式。的确,新课程所提倡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改

3、变传统教育中学生“唯书”“唯上”的被动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彻底否定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并非在所有学校,也不是对所有教师和学生来讲,新课程都是灵丹妙药。受自身因素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和教师要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新课程理念和方法还需要时日。一些学校和教师不仅在宏观的层面上对新课程有所误读,而且对新课程的具体观念也缺乏正确的理解。笔者在访谈和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认为课程改革就是对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变,并不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多花心思,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令人堪忧的情景:只图课堂气氛活跃,热闹之后学生竟然连课文里的生字都不理解;用现代化的手段代替传统

4、教学工具,学生对多媒体倍感新鲜,却忘记了对教学内容的实质性思考;赏识教育用到了极至,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简单问题,只要有学生回答,教师就会用一连串的鼓励,以致让学生觉得表扬和激励只是常规;不论教学内容如何,每节课都要以问代讲,一问到底,但其中有多少是具有思考价值的真问题值得怀疑;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标签到处飞,有的合作、探究不过是流于形式;似乎只要把新课程的一些概念、术语和措施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就能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精神……以前有《教学大纲》时,教师上课喜欢依据《大纲》要求来进行备课,一节课的每个步骤甚至精确计算到分、秒。而新课程实现了由《教学大纲》向《课程

5、标准》的转型,提供给学校和教师的只是一个开放性的、可生成的《课程标准》。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教师手里拿的是新课标、新教材但仍然沿用老《教学大纲》、老教材来上课,即所谓的“新瓶装旧酒”的怪现象;至于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课程,一些教师认为有出版社和专家提供教辅材料和套路,自己只要按照这些模式进行模仿就可以了。就这样,真正的课程理念在表面的张扬中被误解。教学形式永远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无论教学情境设置得多么逼真,教学方法和程序设计得多么科学,教学组织形式如何多样化,最吸引学生的还是教学内容。手段超乎目的并不是实践中明智的行为。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为活动而活动、为探究而探

6、究、为参与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以及参与式教学何以取得实效?如果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热衷于新课程在形式上的铺开,就不但会丢弃传统教学的优势,而且违背了课程改革的本意,使学校和教师陷入另一种教学的低效。三国家层面的课程改革实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实践,它的理念和措施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和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成为几乎所有学校和教师的规训。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内化这种规训背后的思想,那么,作为教学实践者的教师就只能在形式上对新课程进行附和与响应,成为改革的“工具”,而不是思考的“人”。新课程主张教育要从以物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主张

7、教学的现实性和实践性,提倡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如果教师和学生要在教育教学中以“人”的身份出席,那么,教师为什么不可以在课程改革中以“人”的身份出现呢?在课程改革中,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国家、社会以及学校自上而下的革新的权威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的自主性,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实践的主体和课程改革中独立的“人”。“既然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那么,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应是学生的感受、理解和收获的程度,而不是某种形式或方法的采用与否。”“不同的学科所使用的方法不同,有的方法掌握不好会耽误学生的学习,倒不如采用自己熟悉且能保证教学质量

8、的方法。”“一般上午的最后一节课,我(语文教师)会把学生带到课外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