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及危险因素

创伤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及危险因素

ID:9651022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4

创伤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及危险因素_第1页
创伤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及危险因素_第2页
创伤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及危险因素_第3页
创伤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及危险因素_第4页
资源描述:

《创伤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及危险因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创伤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及危险因素:沈光建,许民辉,邹咏文【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BCSDH)的CT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有随访资料的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52例。先研究其CT表现,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以下变量中,如年龄、性别、伤后“潜伏”时间、受伤着力部位、受伤时有无昏迷经过、伤时CT表现等确定BCSDH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在52例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中,BCSDH(23例)占44.2%。BCSDH除具有单侧CSDH的CT特征外,尚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在多因

2、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与双侧血肿发生显著相关的因素为年龄,当年龄>70岁时,双侧血肿发生的危险度大。结论对于高龄患者,应警惕BCSDH的发生。为此,仔细研究其CT特点是必须的。【关键词】颅脑损伤;硬膜下血肿;CT;危险因素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someCTcharacteristicsandriskfactorsfortraumaticchronicbilateralsubduralhematoma(BCSDH).MethodsAtotalof52patientsato

3、ma(CSDH)eCTcharacteristicsofBCSDHinedbylogisticregressionmodelfromthefolloilarodel,ageorelikelytohaveBCSDH.ConclusionBCSDHshouldbepaidmoreattentionintheoldage,socarefulstudyonCTcharacteristicsisindispensable.  Keya;subduralhematoma;CT;riskfactor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头部

4、外伤后常见的继发性改变,其中不乏涉及双侧者。目前,有关创伤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BCSDH)CT特征及危险因素的研究并不多。为此,笔者搜集了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52例,其中BCSDH23例,旨在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52例,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男性36例,女性16例;年龄43~93岁,平均66.4岁。受伤至CT发现血肿时间为23~107天,平均63.8天。17例额部着力,23例枕部着力,12例颞部着力。13例伤时有过昏迷经过。21例伤时行CT检查,9例有器质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

5、腔出血、局部轻微脑挫裂伤。伤后均无手术经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单侧或双侧肢体活动障碍、精神恍惚、智能障碍等。所有病人均行双侧单孔钻孔引流术。  2CT检查方法  CT检查采用Siemens螺旋CT机,层厚5mm,层距5mm。患者取仰卧位,以听眦线为基线向头顶侧作轴位扫描,常规扫描16层。部分病人行增强扫描,造影剂为碘海醇(300mlI/ml),给药量按1.5ml/kg体重计算,利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3.0ml/s,增强前后扫描层面相同。  3统计学处理  先对双侧血肿的发生情况进行一般性统计,然后根

6、据文献报道,拟定以下指标为双侧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伤后“潜伏”时间、受伤着力部位、受伤时有无昏迷经过、伤时CT表现。年龄分为≤70岁和>70岁2个阶段;伤后“潜伏”时间分为≤30天和>30天2级;着力部位分为前方、侧方和后方3个位置;伤时CT表现分为有器质性改变、无器质性改变及不详3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统计软件为SPSS12,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非常显著。结果  52例中,CT显示双侧血肿者23例(44.2%),其中1

7、0例(43.5%)为双侧额颞顶部,7例(30.4%)为一侧额颞顶并另侧额部、额顶部或颞顶部,4例(17.4%)为一侧额顶并另侧额顶部,2例(8.7%)为一侧额顶并另侧顶部。两侧血肿均不对等大小,形态上呈新月形。两侧血肿密度一致者16例(69.6%),其中低密度8例,等密度6例,混杂密度2例;两侧密度不一致者7例(30.4%),表现为一侧混杂密度并另侧低密度3例,一侧混杂密度并另侧等密度2例,一侧等密度并另侧低密度1例。中线结构有不同程度移位者8例(34.8%),移位幅度均在0.3~0.7cm,9例有不同程度的侧脑室变形

8、(39.1%)。所有病例出现病处脑回皱襞聚拢内移位,脑沟消失,脑灰白质界面内移,半卵圆中心变形。17例非病变处显示不同程度的脑萎缩(73.9%)。3例等密度血肿行增强扫描,显示不同程度血肿周围点状或线状强化,并见脑表面血管及脑灰白质向内移位征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双侧血肿发生显著相关的因素为年龄,当年龄&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