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49672
大小:4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04
《“域”的形上学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域”的形上学意义太一生万物。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冷热。冷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是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后]止。”元气生万物。《河图汁光纪》:“元气阖阳为天。”《春秋元命包》:“元者,端也,气泉。”“元气之阳为天精,精为日,散而分布为大辰。”水生万物。《春秋元命包》:“水者,天地之包囗,五行之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腠液也。”太易浑沌生万物。《易乾凿度》“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
2、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具而未离,故曰浑沌。浑沌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1]天、元气、水、太一、道等等名各有异,实际上都是形上的而决非经验的概念。所谓形上,语出《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上学是指超越感觉、经验之外的思辨,是人类以阐明事物的超验的理由和其终极价值为内容的一种精神活动。但是在上述各种宇宙生成思想中,形上思辨与经验概括总是相互混杂在一起而不能严格区分。实际上在所有
3、“无中生有”式溯源的宇宙生成论中,都必然存在这个特点。“天”在《易》中基本上已经是个思辨概念,《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易》以“天”(或“天地”)来作为世界所有现象的终极理由和终极目的。《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地有化生万物的品质。但是天的自然属性特征依然明确存在,《易》的形上学在许多方面直接伸入经验层次中。在《易》中,“道”是从天或天地中引出的一个概念。《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从“天道”中引出“地道”和“人道”两个从属的、呼应的概念。《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的对立和互动推动道的展开。“道”是
4、《老子》思想的最基本概念。《老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归依,是自然化生的过程,是宇宙的本质,道包含并遵循阴阳对立互动法则。但是,虽然《老子》说“道”是恍惚没有固定形体的,但同时在《老子》中“道”还是与天、地、人并称的宇宙“四大”,“道”是“象”、“物”、“精”、“信”的混成。“精”、“信”固然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象”、“物”却还是物质性的。最近刚公布的《恒先》同样是关于宇宙生成的内容,但它在中国古代形上学发展史上却有很大的意义。这个意义在于在《恒先》描述宇宙生成模式中,设置了一个特殊的概念“域”。“恆先無有,樸、静、虛。樸,太樸;静,太清
5、;虛,太虛。”“恆先”,整理者李零先生已经指出,帛书《道原》有“恒先之初”说。根据廖名春先生《上博藏楚竹書〈恆先〉簡釋》一文转述,李学勤先认为“恒先”就是道。“樸”,李零读为“质”,廖改读“樸”可从。“静”,原作“寈”,李零读为“靜”,李学勤先生读为“清”。“太清”虽是道家文献中常用术语,用“太清”可能比较容易被接受,但“静虚”并用也常见。《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恆先》的“太静”状态与后文提到的“言”、“音”是相关的。樸、静、虛,是“恆先无有”的质、时、空三项属性。由气而生有,这个气固然还是离不开物质和抽象属性两重性,但《恒先》中
6、的“域”却不失是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恒先》的“域”是“恒”,“域恆焉,生域者同焉”;《恒先》的“域”并不是生成气的母体;《恒先》又有:“有出於域”。这说明《恒先》的域实际上只表明一个范围,而不是具象物质世界的宇宙。在这个范围内讨论的实际上完全是关于抽象属性的概念。《恒先》:“有出於域,生出於有,音出於生,言出於音,名出於言,事出於名。”在这里,在“域”的范围内的所有一切概念都不是具体的物质而全部是事物的抽象属性关联,从而完全摆脱了现实经验而进入形上思辨。正是通过“域”这个概念的设立,《恒先》与中国先秦其他的宇宙生成学说有了实质性的区别,从而在宇宙
7、生成论中比较严格地抽象出了形上学。有两点衍生的认识。1.《恒先》较《老子》、《太一生水》的思维更为抽象,就思维的一般规律言,《恒先》成书可能要比《老子》、《太一生水》晚些。2.原先通常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到魏晋才产生本体论,王弼是始创者,现在看来这个时间可能会提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