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

中西结合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

ID:9646153

大小:5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4

中西结合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_第1页
中西结合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_第2页
中西结合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_第3页
中西结合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_第4页
中西结合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西结合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西结合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爬坡年,中西结合部贫困山区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建设新农村值得思考。文章以湖北十堰市为例,简要分析了中西结合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特殊问题,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可资借鉴的八种模式选择,以及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应当坚持的原则和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模式;中西结合部;十堰贫困山区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两年发出一号文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全面而具体的部署。占国土总面积近七成的贫困山

2、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本文以湖北十堰市为例简要分析了中西结合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    一、中西结合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特殊问题    1 自然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是中西结合部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掣肘。位于中国中部的鄂西北山区十堰,地处秦巴山脉,是鄂、渝、陕、豫四省市交界结合部,地跨东径109度11分~111度16分,北纬31度30分~33度16分为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里的气候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日趋加剧,已成为农业发展及社会经济生活的突出问题。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

3、水利设施、道路交通等公用设施发展滞后,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从1999年开始,十堰市连续五年持续干旱,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十堰市目前公路、电视、电话村村通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缓慢是中西结合部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瓶颈。十堰山区耕地资源十分狭小,人均占有耕地0.7亩,其中水田只有0.22亩,旱地大多为坡地,几乎全靠望天收。但丰富的山场资源、小水电资源蕴藏着取之不竭的财富,利用山场资源,培植壮大柑桔、茶叶、中药材、食用菌、草食畜牧业等特色支柱产业的潜力巨大。但由于农村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善、市场体系不成熟、农民组织化程度

4、低、农村信息闭塞、缺少资金扶持等因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往往带有趋同性和滞后性,致使十堰市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不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增产不增收,使十堰市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目前仍然处于爬坡阶段,在总量上与其他地区有拉大趋势。    3 农民文化素质低、困难群体庞大是中西结合部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难点。文化教育落后是贫困地区的一大症结。目前,由于农民受生计所迫,外出务工多和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加上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等等,贫困山区陷入了人口多但新农村建设合格主体严重缺乏的尴尬局面,具体表现为:(1)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调研统计,外出务工人口占到劳动力的60%

5、以上,有的甚至举家外出打工。目前,在农村很少能见到青壮年劳动力,稍有一点文化和门路的都离开农村外出谋生。留在农村的除了老弱病残就是妇女儿童,要么就是文化素质太差无法在外谋生的,即人们戏称的“993861”(老人、妇女、儿童)部队。(2)本主人才极度缺乏。据调查统计,文盲和半文盲的劳动力规模大,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比较差,导致许多农业新技术、新措施推广速度较慢。(3)农村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但也助长了小农意识。调查显示、70%以上的农民对集体缺乏认同,只关心自己家庭的生活如何提高,对投工投劳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

6、的抵触情绪。村支两委很难调动劳动力从事农村公益事业。这样的人口结构和心理状态,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得不到政策充分支持、政策性实惠少是中西结合部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又一憾点。十堰市地处中西结合部,虽亦中亦西,但既享受不到西部的政策优惠,也没有中部的区位优势,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匮乏。2004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扶助农民的优惠政策,但山区农民所得甚少。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生产资料补贴、农机补贴,虽然省里给予倾斜,但农民人均得到实惠只有30多元;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山区农民不仅不能从中得到好

7、处,反而因粮价上涨增加了农民购买口粮、饲料的支出,加重了负担;国家和省里向粮食大县倾斜的政策,如优粮工程、沃土工程、高产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方面的投入,山区基本没有项目,基本没有得到实惠。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建设模式    由于农业生态类型、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因而十堰市在新农村建设和运作上,因地制宜,探索了八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1 资源集约型新农村。即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引进资金和技术,加快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建立起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长久以来,在十堰市一些具有丰富资源的农村,充足的能源

8、有力支撑了整个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