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进行超前镇痛用于子宫切除术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进行超前镇痛用于子宫切除术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作者:阮骆阳曹金良许晓梦【摘要】目的:观察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进行超前镇痛用于子宫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30例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15例,氯胺酮0.3mg/kg+生理盐水稀释成6ml于手术切皮前硬膜外腔注入;Ⅱ组(对照组)15例,生理盐水6ml于手术切皮前硬膜外腔注入。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结果:Ⅰ组13例术后无痛(VAS0~1分)占86.7%,Ⅱ组5例占33.3%,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术后VAS评分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1)。呼吸
2、抑制、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幻觉等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进行超前镇痛可降低创伤导致的疼痛致敏作用,镇痛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罗哌卡因,更有利于术后恢复。【关键词】硬膜外腔注射;氯胺酮;超前镇痛;子宫切除术;术后镇痛 术中中枢神经系统(S)的致敏作用可导致术后疼痛的扩散和延长。在术前超前制止S的兴奋性,可明显降低甚至消除致敏作用[1]。超前镇痛是近年来在疼痛领域的新进展之一。研究表明,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能阻断中枢敏化,氯胺酮作为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可发挥超前镇痛的作用[2]。本实验经
3、硬膜外腔注射低剂量氯胺酮,以观察其术后镇痛效果,来探讨其超前镇痛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选择子宫肌瘤择期手术患者30例,年龄(40±5)岁,体重(66±5)kg,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5)和实验组(B组,即氯胺酮组,n=15)。A组年龄(41±5)岁,体重(66±5)kg;B组(42±4)岁,体重(65±7)kg。 1.2麻醉方法:两组患者麻醉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入室后在T12~L1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L3~4行腰硬联合穿刺,腰麻针有落空感见脑脊液后,以0.5%布比卡因推注,然后置
4、入硬膜外导管,平面确定后,以2%利多卡因为试验剂量,确定无全脊髓麻醉和无局麻药毒性反应。B组于切皮前经硬膜外腔将氯胺酮(0.3mg/kg),与试验剂量同时注入。两组术中局麻药均为1.0%利多卡因和0.5%罗派卡因混合液,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酌情硬膜外分次注入。 术中局麻药量A组为(14±2)ml,B组为(12±3)ml,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术中辅助芬太尼-咪唑安定合剂(芬太尼0.1mg:咪唑安定5mg)(1/5~1/2U),以保证术中安静,减轻牵拉痛。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A组(86±10)min,B组(90±8)min。术后拔除L3~4硬膜外导管,于T1
5、2~L1导管连接PCEA电脑泵。 1.3术后镇痛模式选择:选择上海博创BCDB-100一次性电子镇痛输注泵,镇痛药物为罗哌卡因150mg和吗啡5mg,辅助以恩丹西酮8mg。加入0.9%生理盐水至100ml,背景剂量2ml,锁定时间为30min,PCA剂量为4ml。术后48h拔除PCEA泵。 1.4观察与评价:术后2d内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观察下列指标。①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2、4、8、12、24和48h)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采用一评价尺从无痛到最痛(0~10cm),<3为良好,3~4为基本满意,≥5为差;②自动记录系统:PCEA电脑泵自动记录PC
6、EA用量,有效触发次数/实际触发次数;③PCEA泵首次触发时间;④记录术后有关时间点(4、8、12和24h)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⑤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 1.5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数据及组内数据的比较采用成组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术中局麻药用量、手术时间和麻醉满意度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MAP和HR变化:两组患者术前、术后MAP变化差异无显著性。A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
7、点处,HR明显加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B组术后同一时间点比较,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在术后各时间点间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者术前、术后HR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MAP和HR变化(略) △P<0.01paredetimeofgroupB 2.3镇痛效果的评价:①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术后2~48h,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在术后同一时间点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从术后12h开始,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逐
8、渐下降,且B组的变化更为明显,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