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体内致病菌种类、致病原因及控制对策

鱼体内致病菌种类、致病原因及控制对策

ID:9622297

大小:4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04

鱼体内致病菌种类、致病原因及控制对策_第1页
鱼体内致病菌种类、致病原因及控制对策_第2页
资源描述:

《鱼体内致病菌种类、致病原因及控制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鱼体内致病菌种类、致病原因及控制对策1、鱼体内条件致病菌种类 鱼类细菌性疾病是造成水产业严重损失的重要疾病,为此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多项调查结果表明,危害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大多数病原菌为条件致病菌。这类细菌可长期潜伏在鱼体内并不引起疾病,但当环境突变或受污染、鱼体抵抗力下降时则可迅速导致疾病发生或流行。据有关调查,正常鱼体内条件致病菌经初步鉴定,它们归属于8个菌属,其中气单胞菌属占59.1%,不动杆菌占13.3%、黄杆菌占10.8%、肠球菌占1.2%、克雷伯氏菌占1.2%。它们在1定条件下引起鱼、鳖细菌性疾病的实例均

2、有报道。而嗜水气单胞菌不仅是我国淡水主要养殖鱼类出血性败血病的主要病原菌,同时也是中华鳖、牛蛙、3角帆蚌等水生经济动物的重要致病菌。以上引证足以说明:气单胞菌为正常鱼体内主要存在菌和条件致病菌,应予以足够重视。  2、致病原因 1、从微生态学角度讲,鱼类气单胞菌感染的发生是鱼、细菌和生态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常态下,3者处于动态平衡,单胞菌不呈致病作用。当生态环境突变(如水温升高、有机质浓度增加)或受到污染时,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处于“静态”的条件致病菌被“激活”,迅速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等致病因子,此为致病之外因。 

3、 2、在饲养池中高密度饲养的各种鱼类,与在河湖海洋等自然水体中生活的鱼类所承受的环境压力是不同的,前者所受到的应激性刺激要显著地高于后者。正是由于养殖鱼类频繁地遭受各种应激因子的刺激,才导致了饲养鱼类免疫力下降,对各种传染病的易感性增加。此为致病之内因。在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导致鱼病的暴发与流行,国内诸多报道也证实了这1点。  3、发病特点及应注意问题从鱼类的感染类型来分析,单纯感染、原发性感染较少。正常鱼体内分离出多种条件致病菌且共生于同1鱼体,这1事实说明水体中存在有利于它们生长繁殖的共同条件,因此在致病过程中

4、往往起到协同作用,引起混合感染、继发感染,使病情更加复杂化、严重化,故在鱼类细菌性疾病防治中同样不可忽视。同时,有关2、优化和改良养殖环境奠定生态防病基础(1)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是养殖环境的1种优化管理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不仅能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而且可以保持养殖水体的微生态平衡,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与流行。(2)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细菌的大量繁殖<1>控制水体中细菌的繁殖。例如用多种光合细菌全池泼洒,光合细菌大量繁殖而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从而抑制池中致病菌的繁殖,大大减少发病机率。同时可以利用同种生物

5、之间及不同类型生物间的复杂生态关系,达到生态防病目的。<2>控制体内细菌的繁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鱼类消化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帮助消化食物、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可人为地将某些细菌群拌食投喂,使之在鱼肠道内安家落户并繁殖成为优势种,从而排斥致病菌繁殖,达到预防传染病目的。<3>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药物对防治病害有良好作用,但使用不当往往会污染环境,破坏养殖水体的微生态平衡,引起病原菌的抗药性。因此在鱼病防治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效果好、副作用小的药物。&

6、lt;4>保持最佳生态环境水体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是预防鱼病发生的基本前提。影响水体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有水温、DO、pH值、COD、NH3-N、NO2--N、透明度等,因此要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及时采取措施,使水质保持最佳状态。发挥水质因子与人工养殖协调作用,最大限度抑制病害发生与流行。3、科学饲养提高机体抗病力<1>注意选用好饲料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鱼的生长,进而影响鱼的体质和抗病能力。在饲料配方设计上,1方面尽量选择营养物质丰富、鱼类生物利用率高的饲料原料,如蛋白质含量高

7、且鱼类必需的赖氨酸、蛋氨酸丰富的鱼粉、豆粕;另1方面控制饲料原料的质量、加工工艺。例如VC在加工过程中损失较多,可超量添加或采用制粒后外加,也可采用稳定性较高的VC磷酯。<2>注意操作方法实践证明:大量鱼病与操作不慎、鱼体损伤有关,造成细菌大量侵入,引起继发感染。因此,运输、放养、分塘操作等要加倍小心,严防鱼体受伤。<3>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鱼生活在水中极易受水体中多种因子(如水温变化、污染等)影响,引起应激反应,其免疫机能受到抑制而易受病原体的感染,因此应注意避免鱼类的应激刺激。处于应激状态

8、的鱼类,为帮助其恢复正常的生理平衡状态,此时需要免疫激活剂的协助。然而,如果对免疫防御机能正常的鱼体,投以免疫激活剂,反而有可能使鱼体正常的免疫机能受到抑制。所以,免疫激活剂的使用1定要根据环境、疾病流行规律、鱼体内外的微生物状况、对鱼体造成的应激性刺激程度等来决定,千万不要滥用免疫激活剂而破坏鱼体内正常的生理平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