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11003
大小:363.3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03
《高考语文复习达标训练(大纲版):第三册(第三单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考语文复习达标训练(大纲版)第三册(第三单元)第Ⅰ卷(选择题,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黯然(àn)颓废(tuí)官邸(dǐ)自诩(xù)B.婀娜(nuó)浸渍(zé)混沌(dùn)罪孽(niè)C.驯鸽(xùn)歆羡(xīn)攒射(cuán)普陀(tuó)D.炽热(zhì)牡蛎(lì)落蕊(ruǐ)著衣(zhuó)答案:C解析:A项“诩”的读音为“xǔ”,B项“渍”的读音为“zì”,D项“炽”的读音为“chì”。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_______
2、___。(2)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__________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3)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__________。(4)故都的深秋,总能引起多愁的诗人一种深沉、__________、萧索的感触。A.倾泻竟然哀痛幽远B.倾泄居然悲痛悠远C.倾泻竟然悲痛悠远D.倾泄居然哀痛幽远答案:D解析:“倾泻”用于洪水,“倾泄”用于感情;“居然”与“竟然”都有出乎意料之意,但“居然”语气更强烈;“悲痛”指伤心,“哀痛”指悲伤、悲痛;“幽远”多用于感情、意境;“悠远”多用于时间、距离。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A.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B.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是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C.“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百思不解。D.他依依惜别,感谢司大人、贝大人的“布施”。答案:C解析:C项“百思不解”应改为“困惑不解”。4.对本单元几篇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念刘和珍君》选自《朝花夕拾》,是作者为了悼念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写的。B.《故都的秋》选自《郁达夫文集》,作者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1945年,郁达夫被
4、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C.《道士塔》是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甘肃敦煌莫高窟中的文物被外国人骗走这段历史进行深沉的反思。D.《泪珠与珍珠》选自《琦君散文》,这篇文章探讨了“忧患和苦痛的价值,以及亲情和人性的真谛”。答案:A解析:A项《朝花夕拾》应改为《华盖集续编》。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5—7题。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5.本段文字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比喻
5、论证D.类比论证答案:C解析:从“正如”一词可明确是比喻论证。6.“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中的“其”指代的是()A.煤的形成。B.大量木材C.结果却只是一小块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答案:D解析:“其”指代的应是这个比喻句的本体。7.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所持的态度是()A.赞成这种勇敢B.不主张徒手请愿C.坚决否定这种做法D.以上三项都不对答案:B解析:作者的态度应是不主张徒手请愿,认为它没有多大意义。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是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
6、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8.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怀念时,重点描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
7、写的原因是()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没有秋味。C.作者没有去过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儿的景色如何。D.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答案:D解析:写景是为了表情达意,D项正确。9.在这段文字中写了什么景?最恰当的一项是()A.静景B.动景C.静景与动景D.近景与远景答案:C解析:此段以静景为主,动景为辅。10.文章中的秋色以“清”“静”“悲凉”为基调,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不能正确说明其原因的一项是()A.作者受到了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B.作者撤退
8、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