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90476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3
《诗性教育——文学教学的最高境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诗性教育——文学教学的最高境界诗性教育文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有句话说:.L.理论总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而当下的教育现状却恰恰需要反过来说:理论总是绿色的充满希望的,而现实总是让人灰心。以语文教育为例,语文课本来有着极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包含着浓郁的诗意,而多年来受功利目标的驱使,从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用理性思维、理科方式教学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语文课的流程似乎总脱不了新课导入、作者介绍、作品分析、提问讨论、总结归纳。虽然这些年一直在进行课程改革,但改来改去不过是旧八股变成了新八股。语文是感性的,语文课是需要个性
2、的,语文教学是小手工业,每节课都应该是孤品才对,统一在一种固定的模式里,当然不会有生气有诗意。而机械化的考试和阅卷方式让文字的魅力荡然无存,让多少颗敏感的心灵蒙尘,就此放弃对语言文字的美好向往。高考不允许作诗,指挥棒一挥,诗意就从语文课堂上消失了。语文课本,诗歌寥寥,即使有,也逃不过为考试的标准答案被拆解、肢解甚至尸解的命运。诗歌的缺席就是想象与激情的缺位。没有诗的童年和青春是单调乏味的,它导致了大量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失去兴趣。有人说,三年级以后就不必再上语文课了。因为认识了常用字学会了查字典,就完全可以自己阅读
3、了,不需要无休止地再受老师的折磨,直至对语文感觉全无甚至痛恨。这话也许偏激了点,但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确是语文教育不能不正视的现实。 那么,语文教育到底缺什么?笔者认为,语文教育不缺技术,缺的是情怀与境界。这又是谁之过呢?或许基础教育应该问责于师范院校。师范院校担当着培养师资的重任,却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心灵的感染与审美的熏陶。而师范院校似乎也有理由倒问基础教育,日益功利化的语文教育已经败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也包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虽然改变语文教育现状是一个系统工程,但作为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的确应该反
4、思自身的教学,而不是坐视毕业生未来语文教学的失败。笔者多年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进行诗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所思所获与同行共享。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干课,其突出的人文性决定了它不是一门实用课。所以就宏观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而言,并没有严格的师范与非师范之分,故以下所指基本为本专业教学的普遍现象。 (1)教学目标与课程理念。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各个时期的发展历史,把握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起、文学流派的
5、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就教学目标来看,学科定位在文学史,强调探究史上曾发生过什么,学生通过学习应知道什么,忽视了文学现象、作家人格、文本内涵对于学生心灵浸染、审美养成、精神提升、人格培养的作用,即忽视了文学当下关怀的人文作用。以文学作品验证文学史的教学观点,更是由学问到学问,将文学变成了死的学问,致使古代文学的丰厚财富不能转化为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精神资源。古人认为文史哲不分家,而近代以来人文学科的研究越来越细化,也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忽视了与其他门类学科如哲学、历史、艺术等
6、的交融,没有大文学观的建立,也就不会有大文化观的课程视野。 (2)教学思维与教学语言。过分条理地分析讲解,是大学文学课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史学为本位,侧重于文学现象的历史形态和其间因果联系的揭示[1],就其思维特征而言,是史学思维,体现理性精神[2],而文学作品已经失去了在文学学科中应有的基础性功能而处在一种知识传授的辅助地位[3]。最直接的表现是,讲作家必讲生平、思想、艺术成就及影响,讲作品必讲背景、内容、手法、语言。重条分缕析,忽视整体感染和心灵的触发,重说明、讲解,忽视描述、抒情,像解剖医生一样冷静与漠然,
7、文学的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激情,自己都不被感染,怎样感染学生?经典像古董,老师像学究,学生像看客,文字僵化,文学枯燥,这与文学的本质内涵完全相悖。用理性思维去对待具有感性特征的文学,导致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上产生偏差,也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了隔膜,失去了探究古人文化生命之表现方式的兴趣,关注不到文本所蕴含的生命精神,也就不能完成文学课由教学向教育的升华。 (3)教材编写与教学安排。通行的文学史教材,多以历史时期界定文学史阶段。一般院校都会根据教师研究侧重的不同,采取不同教师分段讲授的教学安排。这样固然便于学生准
8、确认识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风貌,也便于学生领略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达到博采众长的效果。但这样做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文学涵盖门类众多,各种文体发展进程不一,文学的演进也不像改朝换代那么简单,分段教学容易割裂各种文体在各自演进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还容易忽视各种文体之间在演进中的相互影响。而不同教师的研究与教学水平存在差异,也容易造成对中国文学的整体把握与认识的不均衡。目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