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诗性教育探究

文学诗性教育探究

ID:45922076

大小:6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9

文学诗性教育探究_第1页
文学诗性教育探究_第2页
文学诗性教育探究_第3页
文学诗性教育探究_第4页
文学诗性教育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诗性教育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学诗性教育探究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干课,其突出的人文性决定了它不是一门“实用”课。所以就宏观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而言,并没有严格的师范与非师范之分,故以下所指基本为本专业教学的普遍现象。(1)教学目标与课程理念。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各个时期的发展历史,把握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起、文学流派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就教学目标来看,学科定位在“文学史”,强调探究史上曾发生过什么,学生通过学习应“知道”什么,忽视了文学现象、作家人

2、格、文本内涵对于学生心灵浸染、审美养成、精神提升、人格培养的作用,即忽视了文学当下关怀的人文作用。"以文学作品验证文学史”的教学观点,更是由"学问”到"学问”,将文学变成了死的学问,致使古代文学的丰厚财富不能转化为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精神资源。古人认为文史哲不分家,而近代以来人文学科的研究越来越细化,也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忽视了与其他门类学科如哲学、历史、艺术等的交融,没有大文学观的建立,也就不会有大文化观的课程视野。(2)教学思维与教学语言。过分条理地分析讲解,是大学文学课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史学为本位,“侧重于文学现象的历史形态和其间因果联系的揭示”[1],就其思维特征而言

3、,“是史学思维,体现理性精神”[2],而“文学作品已经失去了在文学学科中应有的基础性功能而处在一种知识传授的辅助地位”[3]。最直接的表现是,讲作家必讲生平、思想、艺术成就及影响,讲作品必讲背景、内容、手法、语言。重条分缕析,忽视整体感染和心灵的触发,重说明、讲解,忽视描述、抒情,像解剖医生一样冷静与漠然,文学的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激情,自己都不被感染,怎样感染学生?经典像古董,老师像学究,学生像看客,文字僵化,文学枯燥,这与文学的本质内涵完全相悖。用理性思维去对待具有感性特征的文学,导致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上产生偏差,也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了隔膜,失去了探究古人文化生命之表现方

4、式的兴趣,关注不到文本所蕴含的生命精神,也就不能完成文学课由教学向教育的升华。(1)教材编写与教学安排。通行的文学史教材,多以历史时期界定文学史阶段。一般院校都会根据教师研究侧重的不同,采取不同教师分段讲授的教学安排。这样固然便于学生准确认识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风貌,也便于学生领略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达到博采众长的效果。但这样做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文学涵盖门类众多,各种文体发展进程不一,文学的演进也不像改朝换代那么简单,分段教学容易割裂各种文体在各自演进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还容易忽视各种文体之间在演进中的相互影响。而不同教师的研究与教学水平存在差异,也容易造成对中国文学的整体

5、把握与认识的不均衡。目前,以体类为主干的教材也有,但多在专科层次的学校试行,并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并被普遍接受。(1)学习方法与学习评价。史学本位的课程观,强调知识的课堂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化的文学体验与综合学习实践,将立体的生动的文学变成了平面的“知识”。而从小到大所接受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养成了功利化的学习倾向。学习评价的单一化引导了学生的死记硬背,考前划重点的习惯,则造成了学生对课堂笔记或教学课件的依赖。如今在大学校园里考前大量复印答案已成为普遍现象。课程定位直接影响到教的方法,学习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的方法,两面夹击,使文学课偏离了文学的本位,大大削弱了文学课程在人文教育中的专业优

6、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传承使命感。文学的教与学都不“文学”,学生走向社会如何“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教语文”?二、小教大专“中国古代文学”诗性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近年来,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指导下,不少院校开始压缩古代文学等专业课的学时,增设职业培训性质的课程。而培养小教师资的师范专科学校,在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引导下,更是大量地压缩中文专业课程的比重,向实用性的技能课程倾斜。“中国古代文学”甚至只授课72学时。这里,我们不探讨高职教育理念之于小教师资的培养是否科学,大量地削减所谓“不实用”课程是否是短视的急功近利,我们只探讨在课时压缩的现实

7、面前,如何将上下五千年的文学发展史以及古典作品的精华较为系统地呈现给学生?众所周知的故事:一大学教授给大学生做实验。拿一只装满大石块的大烧杯问学生烧杯装满了没有,学生不假思索地答:“装满了。”之后教授依次将小石子、细沙和水装入看似已满的烧杯,每次都问装满了没有,最后的问题是'‘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这个故事引发的思考可以是多方位的。试想,如果大烧杯内先装满沙子或水,大石块还能放进去吗?终身学习的时代,一门课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仅靠课时来满足的。“听君一席话”尚可以“胜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