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

论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

ID:9585585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3

论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_第1页
论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_第2页
论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_第3页
论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论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一.现代性命题的充分展开和相互冲突  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外华人李欧梵在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首先使用现代性理论。费正清在主持编写《剑桥中华民国史》的时候,李欧梵也参与其中,攥写的部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其在标示18951927年文学趋势的时候使用的是判断语,那就是现代性的追求。在该部分中,李欧梵借用了《现代性的诸副面孔》这一经典著作中作者卡林内斯库的理论加以描述,对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的不同路径进行分析,对现代中国以及现代西方在不同语境中现代性的差异进行描述。李欧梵严格的区分这两种现代性的观

2、点,在国内现代文学研究中给予引入,探讨了中国语境环境下现代性的特殊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逐渐的关注以及接纳现代性的追求这一命题以及李欧梵分辨的两种现代性。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语境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已经开始引进现代性理论,以启蒙现代性为文学视角,并与当时的国家目标四个现代化相呼应。启蒙现代性的文学观针对人性的践踏,是对文革的社会想象的揭露。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国内市场化的深入,在思想领域中的现代性命题被现实的激荡所激活,内涵愈加丰富,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展现的涵盖力比较充足,其多元性、多重性进一步显现,但是其鲜明的内在矛盾也比较突出。或者可以这样理解

3、:正是其丰富性、矛盾性以及混沌性,才让该命题显现出强劲的生机和活力。  二.中华性和西方性:对现代性话语的质疑  追溯至康德时期,其阐述的启蒙精神,或者上推至法国启蒙运动年代,张扬的启蒙现代性,已经走过了两百多年。相对启蒙现代性而言,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一篇美术评论是西方学界明确界定审美现代性的根源。至此以后,马克斯韦伯考察了现代资本主义和新教伦理之间的关系,海德格尔及后来者批判现代性,然后到上世纪后半叶兴盛的清算现代性,这都表明,西方艺术家和思想界一直在思考现代性,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但是,反观如今国内,却变得紧迫而局促。虽然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

4、就开始使用现代性,然而,却在上世界九十年代才开始引起思想文化界真正的关注。在吉登斯看来,现代性的三大特征之首为时空的分离,而在国内,在思想和社会进程中,却表现出短促的时空分离以及交错缠绕,现代性、前现代、后现代被放置在同一时空内,这道风景是前所未有的。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思想进程中,中国大陆出现后现代主义并掀起浪潮。国内大规模推进市场经济进程,社会面临巨大的转型,思想文化和文学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的冲击,商品化和物欲不断侵蚀文学和思想文化。面对这从未出现也从未遇到的社会现象,文学界和思想界出现一定的裂隙,各自的选择和批判也不相同;当八十年代的精英意识、启蒙情怀

5、以及理想主义被质疑的时候,知识阶层也出现了巨大的分化。坚持启蒙思想的人们,对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文学艺术领域中迎合市场的低俗现象,进行猛烈的抨击,并且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人文科学领域的大争论。一些年轻的学者,坚持理解和认同市场化的合法存在观点,认为世界的繁华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应该对自己的评论尺度以及理论立场进行合适的调整,这是一种文学认可也是一种新的文学态度。  三.在后现代性中重写现代性  我们应该怎样解释从中华性重返现代性的缘由呢?或许可以这样讲,如今大陆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态势,互联网、移动通讯、市场全球化的出现,以及人们对新出现建筑的戏称,

6、的确呈现出全球后现代主义的气象,但是,落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足以证明我们还处于实现现代性的道路阶段。因此融合现代性和后代性,是我们适合的选择。  陈晓明被视为国内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言人,在他看来现代性没有终点,但是他承认危机是后现代性和现代性的共同点,怎样处理西方对中国文化、精神等领域的侵蚀。后现代话语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拓展尤其是融合后殖民理论之后,其立场和理论主体出现很大的混乱情况。随着我们强化文化研究,九十年代的思想界对文化差异的政治学明显重视,重新以民族本位为出发点,强化中西二元对立,对现代性的基本价值准则加以批判和怀疑。不管是后现代性的描述还是现代

7、性的言论,民族本位和中西对立始终是难题。  四.启蒙现代性论者的自省与追问  反思并追问现代性理论的不仅有后现代主义者,更有推崇启蒙精神的学人。就上世纪中国文学的启蒙现代性立场,时至今日,黄子平在一篇演讲中《再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一检讨的是具有理想主义以及乐观主义气息,并在启蒙思想大潮中具有宏伟抱负的学人,其二,检讨的是文学史观。他对启蒙的有效性进行质疑,对重塑民族灵魂的可行性加以反思,对启蒙者的身份是否合法进行检讨和反思。这一系列问题均是上世纪我国文学史的核心概念。  社会虽然进步了,但是和科技、人性无关,也可以说是统治的技术以及伪装的

8、技术在进步,战争的技术也在进步,统治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