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85457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3
《浅谈在中国要不要解构科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在中国要不要解构科学 【论文关键词】科学知识社会学;解构科学;建设性地解构科学 【论文摘要】本文考察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及其纲领、内涵、意义,分析了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科学发展阶段及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引入。结合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纲领内涵及中国的现实谈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利弊,提出应该建设性地引入科学知识社会学。西方学术发展至今,各种学说流派的更迭步伐很快。上个世纪的后半叶,形形色色的哲学、史学、社会学理论纷纷粉墨登场,科学知识社会学也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它对科学采取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的立场,对哲学本质主义、形式主义、基础主义和实证主义实行拒斥,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经验社会学研究,使人们
2、对知识和科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一段时间以来,解构科学成了西方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并且这种思潮逐渐蔓延到中国。本文结合科学知识社会学和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谈一下看法。 一、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20世纪,在西方,科学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都取得了迅速和广泛的进步。这些进步强化了人类自启蒙运动以来根深蒂固的科学主义信念,借助于这种信念,科学在现代文化中取得了惟我独尊的霸权地位。前苏联提出“科学,是一种直接的生产力”。美国总统科学顾问万尼瓦尔·布什提出:“科学,无止境的前沿。"1959年在布拉格举办的纪念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出版20周年大会上,为表示对科学方法和科学之社会功能的双重敬意,波
3、兰学者倡议用科学方法研究科学,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逐步产生出来,人们开始对科学进行反思。同时在经过20年代的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分别被称为化学家之战和物理学家之战)、核军备竞赛及环境生态危机等等之后,人们对科学之剑的双刃性有了足够充分的体会,科学开始成为其它亚文化批判和怀疑的靶子。于是人们改变视角,从新的角度和新的平台反思科学,学者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反思科学,对科学和知识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解构剖析,产生了建构主义的科学观,形成了科学的文化研究的新学科—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主要成员来自爱丁堡大学科学研究部,故被称为爱丁堡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巴恩思和布鲁尔,他们以对科学知识生产和增
4、长的宏观解释策略—强纲领而著称;另外,科林斯则以经验相对主义纲领而闻名;而拉图尔、伍尔加和林奇则主张对实验室的科学生产过程做微观的民族志研究。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中,科学知识社会学家称科学知识是一种解释性的事业。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自然世界的性质是人们建构出来的,科学知识并非由科学家发现的客观事实组成,不是对外在自然界的客观反映和合理表述,而是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制造出来又通过各种修辞手段将其说成是普遍真理的局域知识,是负荷着科学家的认识和社会利益或者受到特定的社会因素影响而被塑造出来的,是一种地域的文化。象其它任何的知识一样,科学知识实际上也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这样就以世俗化、平民化的眼光重新
5、展示了科学知识,让人们对科学知识从先前的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等信条中解脱出来,给人们抹掉了对科学的神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元科学和社会理论的表述危机。 二、科学知识社会学及其研究纲领把社会建构论引入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学分析领域,是英国科学知识社会学派的主要成就。此学派广泛吸取主观主义解释学及后实证主义科学哲学特别是其中的相对主义认识论立场,试图将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主要纲领全面推进到自然科学领域。在他们看来,所有知识都不过是人们认为是知识的东西,是人们满怀信心地坚持并作为生活支柱的那些信念,科学知识同样如此。先前被认为是纯粹的、客观的、合理的科学知识实际上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科学更多地
6、是建构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这种建构论解释认为,“科学成果是在特殊背景下建构出来的,负荷着其产生过程的情境权益性和利益结构的印记”。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任务就是搞清楚在什么意义和多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有条理地说知识是根植于社会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将主要探究科学对象是如何在实验室中被生产出来而不是事实如何保存在关于自然的科学陈述中。一些实验室研究甚至用文学铭写的概念,将实验室隐喻成一个专门生产论文的文学装置,暗示客观世界并不对科学起决定作用,科学是人们社会地建构和加工而成的,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信念,科学工作主要是一种文学的解释的劝服性活动,科学事实宪全是在一个人工环境中,通过对陈述的操作而被建构
7、、被传播和被评价的。布鲁尔指出科学知识作为自然现象的知识,它们不是真实的信念而是得到人们集体认可的信念。这些知识的产生和存在是有条件的和有原因的,它的内容经常发生重大的变化。知识社会学家的任务就是建立因果模型,以说明影响知识分布和变迁的各种因素。知识社会学家的目标和其他科学家并不同,他们所建立的理论也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普遍性要求。为此,他们必须把其理论既运用于真实的信念也运用于虚假的信念,并且要尽可能地在这两种情况下运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